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860628
大小:101.52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9-03
《阿房宫赋导学案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高一语文导学案答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2.了解文休“赋”的特点3.理解课文中形象牛动的比喻、丰富塊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4.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学习重点:重点文言知识的积累;了解秦广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学习难点:理解课文屮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等艺术特点及其对突出主题思想的作用。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一)课题及作者1.赋是古文中介于韵文禾11散文Z间的一种文体一种文体。2.杜牧(803*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
2、,唐代文学家,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其擅长诗、赋、辞,其中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尤以七绝著称。为他同吋代的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隹”。散文气势雄浑,多针眨时事;诗歌语言流丽而乂风味清新,气势豪宕而乂情致婉约。著有《樊川文集》。(二)背景阿房宫,秦宫名,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役夫七十余万,工程浩大,至秦灭时仍未完工。因其前殿所在地为阿房,故称“阿房宫”。杜牧此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自称有讽喻敬宗“大起宫室,广声色”之意。(三)注音1.骊山(11)■2.纟曼回(man)■3.困B
3、(qun)■4.初霁(ji)■5.矇缈(yingqiang)6.劉掠(pido)7.鼎铛(ch刨g)■&俪迤(liyi)••9.锚铢(zhTzhu)••1().栏尴(jian)11.底之粟粒(yd)12.架梁Z椽(chudn)■二.课内学习(一)解释加点字11.尽态极妍(美丽)1.六王毕(灭广)1.蜀山兀,阿房出(光禿,出现)••2.覆压三百余里(覆盖)••12•剽掠其人(抢刼、掠夺)13.弃掷適迤(连续不断)••14.取之尽镭侏(极细微)••5.斗角6.困困焉(曲折回旋)••7.矗不知其儿千万落(高耸,座)8.不霁何虹(雨过天晴)9.明星
4、灵荧(明亮的样了)••10.杳不知其所之也(遥远)(二)一词多义1.一四海一(统一)一肌一容(全部)15.庾之粟粒(仓库)16.函谷举(被攻占)■17.而望幸焉(皇帝驾临)■18.隔离天LI(遮蔽)••19.倚叠如山积累)20.高低以迷(分辨不清)••2.绳廊腰绳冋(像腰一样)鳗立远视(久久地)3.使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让)4.焉盘盘焉(…的样子)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假使)(三)古今异义1.钩心斗角古义: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义:各用心机,互和排挤。而望幸焉(她)2.可怜焦土古义:可惜今义:同情(四)找出词类活川的词,说明活川类
5、型,并解释1.骊山北构而西折(北、西)2.未云何龙(龙,出现龙)3.不霁何虹(虹,出现虹)4.辇來于秦(辇,乘禁车)5•鼎铛玉石(名状名动)6.金块珠砾7.族秦者(族,灭族)8.后人哀Z而不鉴Z(鉴,以…为鉴)9•朝歌夜弦(朝、夜、歌、弦)10.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3.直走咸阳(趋向)(五)特殊句式,指出句式类型。1.明星荧荧,开妆镜也。(判断句)2.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判断旬)3.函谷举。(被动句)4.多于南宙Z农夫。(介词结构后置)1.秦人不暇白哀(宾语前置)(六)翻译句子1.五步一楼,I•步一阁;廊腰鳗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
6、,钩心斗角。讥步•栋楼,丨•步吨阁。走廊宽而曲折,(突起的)屋檐(像鸟嘴)向上撅起。楼阁各依地势的高下而建,宫室参差错落,粹巧工致。2.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长桥横卧在渭水上,人上没有云,怎么出现了龙?在楼阁之间架木筑成的通道横空而过,不是雨过天晴,哪屮•来的彩虹?3.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光如)明星闪亮,是(宫女们)打开梳妆的镜子;绿云缭绕,原来是她们正在早晨梳理发髻;渭水河而上浮起一层垢腻,原来是她们泼掉的脂粉水;空屮烟雾弥漫,是她们在焚烧椒工香料。4.鼎铛玉
7、石,金块珠砾,弃掷適迤,秦人视Z,亦不甚惜。把宝鼎当作铁锅,把美卞当作仃头,把黄金当作十•块,把珍珠当作沙右,随意丢弁,秦人看见了也不觉得可惜。5.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守卫的丄•兵声叫喊,苗谷关被攻占,项羽放了•把火,可惜富丽堂呈的阿房宫变成了…片焦土。6.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后世的人如杲只是哀叹却不引以为鉴,那么又耍再让后世的人为他们哀叹了(七)文本理解1.课文从那几个方面描写阿房宫的?阿房宫有那些特点?规模之人、宫殿之多,结构复杂。壮阔2.课文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法来描写阿房宫,并请试举一例分析。对偶、比
8、喻、夸张、排比、对比。3.在课文的最后,作者指出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作者写此有何用意?指出灭匸的原因是没冇爱护百姓,吗作目的:借古讽今,劝谏当今臬帝要爱护百姓,不要人兴十•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