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苗侗民族传统村落的地域技术特征

黔东南苗侗民族传统村落的地域技术特征

ID:41856863

大小:49.2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9-09-03

黔东南苗侗民族传统村落的地域技术特征_第1页
黔东南苗侗民族传统村落的地域技术特征_第2页
黔东南苗侗民族传统村落的地域技术特征_第3页
黔东南苗侗民族传统村落的地域技术特征_第4页
黔东南苗侗民族传统村落的地域技术特征_第5页
资源描述:

《黔东南苗侗民族传统村落的地域技术特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黔东南苗侗民族传统村落的地域技术特征摘要:地域技术特征是考量村落与建筑的文化地域性格的基本维度之一,是建筑审美文化特征的重要表现,集中体现了聚落与建筑的适应性特征。依据文化地域性格理论,从地理、气候、材料三方面论述黔东南苗侗民族传统村落的自然适应性,旨在推进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文化与美学研究,并为当地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工作提供参考。关键词:建筑美学;文化地域性格;黔东南;苗侗民族传统村落;地域技术特征Abstract:Theregionalandtechnicalqualityisoneoftheba

2、sicdimensionsoftheculturalandregionaldisposition,anditisanimportantmanifestationofarchitecturalaestheticculturalcharacteristics,whichreflectstheadaptabilityofthesettlementandarchitecture.Basedonthetheoryoftheculturalandregionaldisposition,weanalysisnatu

3、raladaptabilityexistinginMiaoandDongtraditionalvillagesofethnicminoritiesinQiandongnanrespectivelyfromthreeaspectsofthegeography,climateandmaterial.Wehopeitcanpromotethecultureandaestheticresearchofminoritytraditionalvillage,andproviderefereneeforthepro

4、tectionanddevelopmentoflocaltraditionalvillage.Keywords:architecturalaesthetics;theculturalandregionaldisposition;Qiandongnan;MiaoandDongtraditionalvillagesofethnicminorities;theregionalandtechnicalquality中图分类号:TU-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144(2016)-06-82(9)依据

5、建筑美学的文化地域性格理论⑴,我们发现,黔东南苗侗民族传统村落的地域技术特征鲜明、社会时代精神厚重、人文艺术品格独特。三者共同作用形成了黔东南苗侗民族传统村落的文化地域性格,呈现出高度的自然适应性、社会适应性和人文适应性,凝练了黔东南苗侗民族传统村落的审美文化特征。本文基于自然适应性原理,分别从地理、气候、材料三方面展开论述黔东南苗侗民族传统村落的地域技术特征。1地理适应性1.1自然生长的村寨形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处云贵高原向湘桂丘陵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境内山峰连绵,林木葱茏,河流纵横,地形变化较

6、为复杂,历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这种自然地形条件决定侗寨选址非大山之上即山脚河坝之间(图1):坐落于山地的村寨,房屋多随等高线的起伏与走向而自由散布,并以“之”字型的道路迂回盘环其间,高低错落、层次分明,呈现出沿山跌落式的村寨形态。例如雷山县猫猫河寨的建筑依山形地貌形成随机而有序的格局,建筑如同生长在大地上⑵,与山地融为一体,十分和谐;坐落于河谷两岸的村寨,房屋多沿水系及道路呈带状分布,部分房屋延伸至山脚,形成于山麓依山而筑,近水边座坡朝河的带型村寨形态。典型村寨如黎平肇兴侗寨,地处两山之间的谷地

7、,内部有两溪汇于寨中并穿寨而过。建筑沿水系及道路呈线性布局,水系之上布置的风雨桥、寨门等构筑物亦强化了村寨线性的布局特征。无论是坐落于山地或是河谷两岸的村寨,都呈现出顺应地形、自然衍生的形态特征。1.2灵活牢固的结构体系坐落于山地的村寨,其建筑形式及结构体系也体现出显著的地理适应性。受耕地资源条件的限制,居民在山地陡坡和河岸坎坡上利用地形,争取居住空间。为解决房屋建于山坡这一难题,人们以建筑中柱为界,在斜坡上开挖前部分土方,垫平房屋后部基地,并用粗石块砌成直立的石壁作为保坎,经过填平加固处理后形成平坦

8、牢固的地基层。建筑前半部分柱子落脚长,后半部分柱子落脚短,跨建在高差约2米的上下两个平口上,形成半地半楼的“吊脚楼”形式(图2),即半干阑式建筑。乡民在房屋侧面设置道路,半楼部分为房屋底层,有单独的侧门与外界联系,并有一角附崖设置蹬道与二层联系。底层架空的半干阑建筑形式不仅顺应了陡峻的地形,有效地同地形起伏紧密结合,还可减少造价,减少对自然地形、植被的破坏,而这种建筑形式的实现主要得益于灵活、稳定及受力合理的结构体系。结构体系的灵活性体现在其多样的构架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