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建筑地域性遗产继承——浅析黔东南侗居地域特质对现代地域建筑创作启示.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建筑地域性遗产继承———浅析黔东南侗居地域特质对现代地域建筑创作启示黄鹤(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重庆400030)摘要:分析了黔东南侗族民居因其所处的地域和自然环境骨架串联各房族中心。半山隘口型受地形地势的限制则布的不同而呈现出的自己的特色,具体从非物质性地域性、人局有一定的自由衍生态势。在建筑的材料运用上,侗族建筑文地域性、材料运用、构造技术、空间组织艺术和反映地域精里常用的为木材、石材。神多方面的探讨,指出其合理、科学的价值,并从中探索其对2.2人文地域性的表达现代地域建筑创作的启示,提出现代地域建筑可以借鉴的建人文环境建立在物质环境的基础上,
2、是人类精神意义的筑经验和思想。显示和延续,是更高层次的环境氛围。侗居的人文地域性主关键词:侗族;地域性;材料;构造;经验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中图分类号:TU-87文献标志码:B1)向心性的表达:这是由其家族文化特点所决定的,族文章编号:1672-4011(2017)08-0031-02群需要依靠聚落来获得生存所必须的资源,整体布局围绕鼓DOI:10.3969/j.issn.1672-4011.2017.08.015楼恰恰也反映侗族人对其血缘、宗族的依附情感。侗寨与周边其他少数民族的寨子区别,主要以鼓楼为中心区域,一个1黔东南地域文化背景寨子中有几个房
3、族,就会有几个相应的鼓楼。但是无论是几黔东南地处贵州省低纬度东南部,东与湖南省怀化地区个鼓楼,都不是通过单一的方式排列,而是各自顺应地势成毗邻,南和广州壮族自治区柳州、河底地区接壤,西连贵州省为其向心中心。鼓楼酷似一颗大杉树,承接侗族人在古杉树黔东南,北抵贵州省遵义市、铜仁市。黔东南属于亚热带湿下进行活动的历史习俗,鼓楼就这样成为了侗族的生活文化润山地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但阴雨天较多,气候潮湿的中心了。湿润。典型的高原山区地形特点,境内沟壑纵横,山峦延绵,2)领域性的表达:领域界定义了私有,领地造成了排他。重崖迭峰,原始生态保存完好。侗族素有
4、拦寨习俗,即在村寨的路口或鼓楼坪前设置寨门、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族源可以追溯到古百越民族,寨墙以及路障,不让外人通过。加上贵州侗寨因多居于江他们拥有自己的语言以及内部支系。侗族村寨依山傍水,最畔,边界基本偏重于环溪、山脉以及侗族特有建筑风雨桥、寨大的特点以族姓为核心,聚族而居,极少单家独户。寨结合门、风雨桥。风雨桥是寨子连接外界的主要通道,桥上设廊,成村,村不仅有稳定的地域范围,还有全村所有成员共有的既可行人又可避风雨。排他性一方面使得侗族人民在恶劣风水林、鱼塘、鼓楼、风雨桥、河段和山川。在信仰方面,受原的自然环境下得以生存,但另一方面也阻碍了和
5、其他民族的始社会及封闭的自然环境影响下,信仰主要表现在对自然的交流。崇拜,崇拜古树、水井、桥梁等自然之物,村落的选址上与古3)独特性的表达。侗族民居拥有独特构造手法,侗寨是代风水学相契合,倡导天人和一。从古越民族继承而来的干栏式木楼构建样式,这些干栏式民居不用一钉一铆,主要通过柱、梁、枋、瓜、扣串、檩条凿榫来2地域性视角下侗寨聚居特点连接。如在鼓楼的构造过程中,不用一钉一铆,利用杠杆力2.1环境地域性的表达学原理,凿榫衔接而成。而廊桥桥身全部用杉木横穿直套,村聚的演进与地域性的生成一直是无法剥离的有机体,铆眼相接,桥的下部由两排一根根粗大杉木穿榫连
6、成一体。对于乡村聚落相关问题的研究不可避免涉及地域性的探讨。这种传统建筑从来不用图纸,工匠们只用半边竹竿作为标地域性产生于一种自发的状态,同时其内在特质却逐渐被人尺,俗称“丈杆”。竹片有的多达几千根,长短不一,大小不们所关注并且发展成为一种自觉的表达方式。侗族的传统等,最后根据丈杆来完成各个部件的制作以及搭配。村落在自然景观、环境意象、精神空间等方面也有着独特的3现代地域建筑创作的启示地域文化特色,村落与建筑的发展变化存在着地域性的差异,都是对各自不同地形地貌的回应。现代地域性建筑的创新途径主要包括建筑文化艺术创首先反映在对山林的认同感上。在侗寨的
7、选址上,山与造、建筑文化的提炼表达、地域技术融合提炼、地域材料的巧水是最为重要的决定因数,有山就有木,就能保证起房建屋,妙利用、生态环境的维护与创造、自然环境的呼应与保护等,有水就能灌溉农田。在其寨落的生长模式上,都是与山林很最主要的是将建筑地域性的人文属性以及地域自然属相相完美地契合,山麓河岸型的村寨偏重于成组成团的趋势。如互融合。堂安侗寨,位于大山之腰,房屋依山就势、环抱成团。平坝田3.1对传统建筑精神内涵的把握和传承园型村寨多呈带状走向,如黎平县肇兴侗寨,以一条主街为中国古代的先哲以朴素的系统观念观察整个宇宙,“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以我为一”,
8、传统建筑强调天人合一,强调自然,顺应自然。对传统建筑内涵精神的继承不仅仅停留在收稿日期:2017-04-11作者介绍:黄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