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当代苗侗文学的创作视野探析

黔东南当代苗侗文学的创作视野探析

ID:27040184

大小:51.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30

黔东南当代苗侗文学的创作视野探析_第1页
黔东南当代苗侗文学的创作视野探析_第2页
黔东南当代苗侗文学的创作视野探析_第3页
黔东南当代苗侗文学的创作视野探析_第4页
黔东南当代苗侗文学的创作视野探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黔东南当代苗侗文学的创作视野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黔东南当代苗侗文学的创作视野探析摘要:黔东南当代苗侗文学始终以刻写地方生活和时代精神为己任,无论小说创作或诗歌书写都少浪漫、多写实,从而形成了现实主义主潮。从题材类型看,这些作品主要限于描摹当地风物和日常生活,风雨桥、斗牛场、侗寨楼等民族性景观成为本土作者偏好的文学意象;从表现手法来看,本地少数民族作家青睐平静的叙述与逼真的写实,较少以宏阔的历史事件与复杂的政治元素掺杂作品,倾向于以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笔调做单纯性的文学再现,创作视野基本框限于地域性、民族性和日常性书写。中国5/vie  关键词:少数民族苗侗文学创作视野  黔东南是一个以苗族和侗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新中国成立之后

2、,本地的苗侗文学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从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到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再到多元发展的“新世纪”,黔�

3、南涌现了一批实力不凡的少数民族作家,腾树嵩(侗族)、伍略(苗族)、谭良洲(侗族)、刘荣敏(侗族)、韦文扬(苗族)、顾业才(苗族)、傅安辉(侗族)、潘年英(侗族)、李文明(苗族)、杨曦(侗族)、龙艳(苗族)、莫屈(侗族)等老中青三代,他们以书写地域生活和民族精神为己任,积极表现时代主题和社会面貌,推动了本地文学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在中国当代文学版图中,黔东南文学虽处于边缘板块,处于被文学主流话语辐射、被第一创作方阵影响的从属位置,但在本地苗侗作家的不懈努力下,也产生

4、过具有全国美誉度的少数民族文学精品。伍略的中篇小说《绿色的箭囊》《麻栗沟》分别获全国第一届、第二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腾树嵩的中篇小说《侗家人》1981年获首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刘荣敏的《高山深涧上的客栈》1985年获全国少数民族短篇小说二等奖,韦文扬的剧本《仰阿莎》2005年获第四届全国戏剧文学金奖,还有谭良洲的短篇小说《娘伴》,潘俊龄的诗歌《金色的芦笙》等作品也获过全国性的文学奖。滕树嵩、伍略、潘俊龄等人的作品还分别入选《新中国成立60周年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及《〈民族文学〉30周年精品选》丛书,凡此等等,足以证明黔东南当代苗侗作家创作实力不俗。作为偏于贵州一隅的地方性

5、文学存在,当代黔东南苗侗作家的书写素材主要建立在自身的生活经验上,以地域性、民族性和日常性内容为基本描写对象,“他们的作品不再是痛苦地揭露乡村社会的丑恶,而是热情地歌颂时代的进步”①,并积极地融入主流叙事,饱含黔东南特有的地域风情和苗侗文化意蕴。  然而,由于地域的封闭性所造成的地缘的边缘化,势必削弱地方文学与外界对话和交流的机会。黔东南地处西南,当地苗侗作家置身于群山环绕的闭塞环境中,难以触摸当代文坛的脉搏,无法切身感受到文学主潮的流动。受限于生活经验的逼仄和地域环境的封闭,他们文学创作的视野也难免陷入“热衷于表现小感情、小见闻、小志趣、小境界”②的尴尬之境。纷繁复杂的生活现象

6、和时代风云的变幻,在他们笔下有时流入一种随意性和简单化的处理。整体而言,这些作家缺乏对世界的体察、望和前瞻,创作视野不够开阔。  首先,从题材类型看,无论是以写小说见长的谭良洲、腾树嵩,还是擅长剧本创作的伍略、韦文扬,抑或偏好诗歌抒写的潘俊龄、顾业才,甚至包括精于散文创作的潘年英、李文明等人,他们都沉迷于本地的乡土生活与民族习俗,以此作为创作的第一内容和核心素材。小说《侗家人》《高山深涧上的客栈》《苗家村的斗牛节》《娘伴》《侗家父子》《村寨里的风流韵事》《麻栗沟》等,仅从篇名而言,就与黔东南地域的苗侗文化景观紧密相连,而且全为农村题材作品,主要反映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过程中的新人新

7、事。《侗家人》展现了侗家母女“龙三娘”和“龙三姐”的形象,母亲古道热肠又兼具侠义精神,女儿热情好客又温柔体贴,小说通过侗家母女生活的变化折射出新旧社会的巨大反差。《高山深涧上的客栈》同样重点写“侗家人”,只不过主人公不再是“女侠客”,而是一群敢于仗义执言的牲口贩子,小说表面上描写这群平民英雄震慑与铲除侗寨山村的恶少地痞,实则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新人形象由“个体”走向了“群体”。《娘伴》依然写“侗家人”,故事发生在“双噶大寨”,伴娘“阿朵”的纯情明朗犹如沈从文《边城》中的翠翠,所不同的是侗家女阿朵更能主动掌控自己的爱情,性格磊落坦荡,行事干脆利索。但仔细阅读后可发现,这些作品千篇一律地

8、将人事命运的纠葛呈现于原生态的地域环境中,行文之中到处是吊脚楼、风雨桥、鼓楼、侗寨楼、斗牛场等地域文化元素。虽然一定程度上凸显了黔东南的“民族风”和“地域味”,但未免使作品显得题材单一、色调雷同。而且,这些乡土题材小说,均以当地的“人”和“事”为轴心,“不能从苗、侗民族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心理去观瞻人性,去反思本民族集体无意识中的惰性心理和落后保守的民族痼疾”③,文本呈现的物理空间与作者想象世界的审美空间,都十分狭小。这难免让读者感受到其创作视野与作品的气度、内容的深度一样狭隘与浅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