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上册13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教学建议素材(新版)冀教版

八年级数学上册13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教学建议素材(新版)冀教版

ID:41541151

大小:56.94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8-27

八年级数学上册13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教学建议素材(新版)冀教版_第1页
八年级数学上册13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教学建议素材(新版)冀教版_第2页
八年级数学上册13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教学建议素材(新版)冀教版_第3页
资源描述:

《八年级数学上册13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教学建议素材(新版)冀教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13.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第一课时1.经历三角形全等判定方法的探究过程,掌握好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这是本章的教学重点.教学开始,要从整体上规划探究的线索:用较少的条件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当然从一个对应元素相等开始,之后是两个、三个或更多.2.对于一个或两个对应元素相等情况的探究,教科书已明确给出,并用表格形式展示.学生对所给图形,从是否重合判定这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这个过程也是深入感知全等条件的过程,应一一充分展开,从屮让学生感悟:所谓探究,实际上是一个辨别与筛选的过程.3.对三个对应元素相等的情况,要让学生先自行分类,因这

2、个分类的过程就是感知全等条件的过程.可以分成“边边边”“角角角”(易淘汰)“边边角”“边角边”“角角边”和“角边角”.4.对为获得“边边边”这一基本事实的“一起探究”活动,可按教科书的设计进行,展开操作.也可以用指定的三边长画出三角形.要使操作活动突出显示:以确定的三边长度作11!三角形,不管由谁来作,不管作在哪里,也不管作出多少个,它们都是可以重合的,即都是全等的.这样可使学生对这一基本事实的认识建立在牢固的感知基础之上.5.在上述过程中,注意渗透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体会由归纳到概括的思维方法.同时,上述活动过程也

3、很好地展现着知识形成的思考过程,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与积累这样的活动经验.6.对三角形的稳定性,要在三角形与四边形的对比中认识,利用教具,让学生观察实验,由实际感受形成确定的认识.第二课时1.对两个三角形有“两条边和一个角”对应相等的情况,先引导学生认识应分如下两种情况:(1)“两条边和一边的对角”;(2)“两条边和这两边的夹角”.2.通过“观察与思考”,尽可能经由学生的操作活动,使其认识到:根据两条边和一边的对角作三角形,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形状,这说明满足“两条边和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三角形不一定全等.这实际上用的是“举

4、反例”,由此可知“两条边和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是一个假命题.3.对“两边和这两边的夹角对应相等”情况的探究,可按教科书的“一起探究”來安排.为使学生更好地参与操作,可预先让学生按“两边及夹角”统一确定的数值每人做出一个三角形纸片,在课堂上同桌两人直观演示“一起探究”屮的活动过程,验证这样的三角形都能“重合”,这可使学生更深切地感受与理解这条基本事实.4.对于上述“一起探究”,也可以釆用作图的方式来进行,给出两边的长度和它们的夹角的度数,让同学们画出相应的三角形,再相互验证这些三角形都可以重合.这同样肯定了基本

5、事实二的成立.5.对于“大家谈谈”,要首先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从中抽象出对应的“数学图形”,然后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解决这个实际问题.如果只是按原文泛泛一说,那就减弱了这个问题的教学意义.1.对于例1的教学,一是要让学生体会如何用“边角边”这一基本事实來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二是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学习规范的证明过程和书写格式.第三课时1.对于两个三角形有“两角和一对应边相等”的情况,应先引导学生对其分类:(1)“两角及其夹边对应相等”;(2)“两角及其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再分别进行是否全等的探究.2.对于“两角及其

6、夹边对应相等”的情况,可按教科书上的“一起探究”的方式來进行.为了使操作过程更好地实现,可先让每个学生按指定数值的两角及夹边画出三角形,剪出这个三角形纸片,再让同桌两个人按“一起探究”的活动过程进行操作,这可强化学生的实际感受,有利于对“角边角”事实的确认.3.对于“两角及其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情况,可先让同学们考虑:仍然用“重合”与否的方法来检验,还是用我们已学过的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来推导?实际上,用“重合”法不易检验,而用刚得出的“基本事实三”则可轻易推导出.对于“角角边”的证明,可先引导学生讨论,在明确了推证思路之

7、后,再让学生独立书写,最后对比教科书给出的证明过程自我评判与修正.4.还应当引导学生认识:如果先去探究(2),即“两角及其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情况,那就走弯路.实际上,应当在分得(1)、(2)两种情况之后,就对这两种情况的关系进行分析,根据三角形内角和为定值(180°),可知(2)可转化为(1),因此,只需去探究(1)是否成立.这样的引导,都渗透着数学的思考策略和活动经验.5.对于例2的教学,应引导学生结合已知条件去观察图形,初步感知两个三角形具有“平移后可重合”的关系,再由给出的两线平行和两线段相等,转化出这两个三角形具

8、有“两角夹边”对应相等的条件,然后证明.即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掌握好“观察一一分析一一论证一一书写“这样的思考与落实的程序.第四课时1.两个三角形全等,是说它们的形状和大小都相同,而与位置无关,但在许多情况下,两个三角形全等,往往还有特殊的位置关系,或者说常常是某个三角形经由一种或儿种变换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