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357158
大小:16.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8-22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蝙蝠和雷达》第2课时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蝙蝠和雷达》第2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7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词语。2.朗读课文,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4.搜集并能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教育学生理解蝙蝠在夜里飞行的秘密是怎样探索出来的。是如何发现了这个谜,又是如何解开这个谜的,科学家又如何仿生创造雷达而为人类造福的。2.教学难点对蝙蝠利用超声波导飞,飞机的雷达导航的工作原理,只是文字表述,总是比较抽象,宜用电教手段,实施直观教学,使抽象的原理讲述变成直观的形象演示。课前准备1.
2、多媒体课件。2.学生搜集关于仿生学的资料。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指认词语,巩固字词。师:老师这儿有一叠词语卡片,考考你们的记忆力。(课件出示)横七竖八障碍物荧光屏超声波揭开配合铃铛敏锐捕捉模仿终于蝙蝠2.导入新课。(根据最后出示的“蝙蝠”一词导入新课)孩子们一起大声地把这个词读一遍。(蝙蝠)哎,是谁在叫我?我是一只聪明可爱的蝙蝠,(师展示图片)我呀能在漆黑的夜空中飞行,还能一边飞一边捕捉昆虫呢,在夜里飞行的时候,即使是一根极细的电线,我也能灵巧的避开。我的本领高强吧,面对挺了不起的蝙蝠,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你们有这么多问题呀!要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那就让我
3、们再一次走入课文。(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课文哪些自然段揭示了蝙蝠夜里飞行的奥秘呢?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小声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二、小组合作,重点研读,探寻奥秘。1.小组合作学习探究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介绍试验。(1)找到答案了吗?(课文的三——七自然段揭示了蝙蝠夜里飞行的奥秘。)谁揭开蝙蝠夜行的奥秘呢?(科学家)是呀,科学家还做了试验了呢,那么试验的方法是什么?试验结果怎样?证明了什么呢?请同学们一边看课文的四、五、六自然段,一边四人小组完成这个表格。(小黑板出示表格)我会填:次数方法结果证明第一次把蝙蝠(的眼睛蒙上)铃铛(没响)夜间飞行(不靠眼睛)第二次把蝙蝠
4、(的耳朵塞上)铃铛(响个不停)夜间飞行(要靠耳朵)第三次把蝙蝠(的嘴封住)铃铛(响个不停)夜间飞行(要靠嘴)(2)汇报交流你们的表格填好了吗?哪一组愿意来说一说第一次试验?好,你们这一组来说吧,你们认为他们这组说得怎样?真不错!继续,来,你们这一组来说第二次试验,赞同吗?第三次试验?(师一边听一边贴出答案。)2.理解句子:“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蝙蝠夜里飞行单单靠耳朵行吗?单单靠嘴行吗?必须——(生说: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这句话出现在文章中的哪一个自然段?(第六自然段)一起大声地把它朗读出来吧。老师也把这句话写出来了,我们大家一起
5、来看看。小黑板出示: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起来探路的。(老师你把“配合”写掉了。)你观察得真细致,一下子就把老师写漏的字发现了,老师把“配合”给添上,你们也拿起笔把“配合”这个词圈起来,提醒自己不要犯老师一样的错误。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我们经常用到“配合”这个词,比如刚才我们小组的同学一起分工合作,互相配合填写表格,比如这堂课你们就和老师配合得很好,还比如……(学生顺着老师的思路说)真不错,想到了……而蝙蝠有了耳朵和嘴的分工合作,同时发挥作用才能在夜里灵活自如的飞行,二者缺一不可,这就是配合齐读。3.学习第七自然段,揭示奥秘。那它们是怎么配合起来探路的
6、?抽生朗读第七自然段,其他同学听一听,想一想。(1)谁愿意来说说它们是怎么配合的?我会说:(抽生说:蝙蝠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能改变方向了。)教师一边板书一边讲解:“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多形象啊!谁愿意再来说说,再抽生说说。(师指着板书)(2)没想到夜空中飞行的蝙蝠身上还藏着这么大的秘密呢?这个秘密仅仅是从那三次试验中得出来的吗?(不是)那么,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个词看出来的?在词语的下边标上小圆点。(课件出示)(反复、终于
7、)理解句子:“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理解词语:你是怎样理解“反复”的?是呀,一次又一次研究,一次又一次失败,一次又一次总结经验,一次又一次再试验,再研究,终于使得秘密得以揭晓,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科学家们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这正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三、作业读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呢?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