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233836
大小:4.26 MB
页数:74页
时间:2019-08-20
《《汉语史》第十六讲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汉语史》第十六讲汉字的形体演变汉字形体的演变汉字形体的变化,包含几层意思:一是指汉字的形体结构二是指汉字的书写风格三是指汉字的行款行款包括字序和行序。一般汉字直行字序由上而下,行序由右而左;汉字横行字序由左而右,行序由上而下。一、汉字形体演变的代表字体根据各个时代官方的正式字体,可将汉字形体的演变划分为六个阶段:(一)甲骨文(二)金文(三)战国文字(四)小篆(五)隶书(六)楷书以秦汉之际为界,秦代的小篆及其以前的字体统称为古文字,汉代的隶书及其以后的字体统称为今文字。汉字形体演变简表(一)甲骨文1、时代和命名殷商文字,距今约400
2、0年,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简称“契文”、“卜辞”、“龟甲文字”、“殷墟文字”。2、出土及研究19世纪末,农民于河南安阳小屯村田中发现刻着图文的龟甲,以为可以治病,卖给药店,称为“龙骨”。1899年金石家王懿荣对其进行收购。1903年,刘鹗据之印《铁云藏龟》,是我国第一部辑录甲骨文字的书。1904年孙诒让《契文举例》,是第一部研究甲骨文的专书。王懿荣(1845~1900),字正孺、廉生,山东福山古现村人。我国近代金石文字学家、甲骨文的发现者和爱国志士。罗振玉(1866~1940),字叔蕴,号雪堂。浙江上虞人。他将甲骨文中的人名与《
3、史记·殷本记》中商王名相比较,发现其大部分相同。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近代著名学者。他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纠正了《史记》中记载的个别错误,证明《史记》的确是一部信史。他善于将地下出土的实物资料与传统的文献相互印证。郭沫若(1892~1978),字鼎堂。四川乐山县人。他运用甲骨文材料来阐述殷商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代表性作有《甲骨文字研究》、《卜辞通纂》等。晚年主编《甲骨文合集》,收入41956片甲骨,被誉为新中国古籍整理的最大成就。董作宾(1895~1963),字彦堂。河南南阳人。著《甲骨文断
4、代研究例》,公认是一部中国甲骨文史上划时代的名著。创立了甲骨断代学。3、内容占卜(年成、风雨、征伐、疾病、祭祀、出入等)4、形体特点(1)笔划瘦、细长,为刻写方便,常改曲笔为直笔。仍有较强的图画性。(2)字体尚未定形,不拘笔画,不拘向背,不论形象。(3)异字同形,用一个形体代表两个既无孳乳关系也无假借关系的字。(二)金文1、时代与命名金文始于夏商,盛于西周,延续至秦汉。金文作为一个时代风格的字体,主要指鼎盛时期的西周金文。金文,源于甲骨文,代表周朝文字,又称“钟鼎文”。吉金文字,简称“易吉金”、“择其吉金”毛公鼎及其内底铭文(西周宣
5、王)。现藏于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上有铭文499字,乃现存最长的铭文。清朝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岐山周原。大盂鼎(西周康王)道光初年出土于陕西郿县,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鼎铭291字大盂鼎铭2、制作以粘土为模,晒干、刻字、浇铜水,凸字为阳文,凹字为阴文。3、内容记事:铜器名称、制作人、重要事件4、特点(1)笔划较粗,多繁笔、圆笔。(2)笔划结构简单,与甲骨文没有大的区别。(3)形声字比甲骨文多(形声字在甲骨文中占20%左右,在金文中占50%左右),异体字比甲骨文少。(三)战国文字1、时代与命名战国文字是战国时期使用的
6、文字。前475-前221年。大篆,是战国时秦体系的文字,又称“籀文”、“籀书”。这种文字命名源于周宣王时太史籀《史籀篇》第一句:“太史籀书”。与大篆同时的战国文字还有“六国古文”,主要刻写在简帛、金石、泉布、陶胚、金印上。因为附着物多样,故以时代命名。魏安邑二釿jīn布、齐即墨之大刀币诅楚文(秦石刻文字,战国前期)秦封宗邑瓦书(局部)(前334年)楚帛书局部(战国中晚期)。上世纪40代出土于长沙子弹库一座楚墓。字体介于篆隶之间。现藏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1987年出土于湖北荆门十里铺镇。包山楚简(战国中晚期)“日庚都萃车马”大玺,
7、战国时期燕国烙马玺印文。1892年出土于河北易县,现藏于日本京都“有邻馆”。新郪qī虎符(战国晚期),现藏法国巴黎甲兵之符,右才(在)王,左才(在)新郪。凡兴士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王符,乃敢行之。燔□(燧)事,虽母(毋)会符,行殹。石鼓文:秦统一文字前的大篆。唐初被发现。2、战国文字的特点(1)笔划线条化、离图画更远了。(2)字形复杂化。(3)异体字多。(4)不同地域的文字形体各异。(四)小篆1、时代与命名小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实行“书同文”政策时颁行的标准字体。《说文解字·叙》:“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
8、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秦统一文字表峄yì山刻石(宋人翻刻)篆体十二字砖(秦)海内皆臣,岁登成孰。道毋饥人。2、小篆形体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