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224642
大小:959.01 KB
页数:206页
时间:2019-08-19
《《文言文实词复习》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文言文考点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与用法④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⑤筛选文中信息,概括主要内容,分析作者观点考点: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考点阐析:本考点中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两点:一是“常见实词”。这是考查范围;二是“在文中的含义”,“在文中”这一限制成分是所给条件。综合这两点,再加上“理解含义”的具体要求,既是考查掌握文言实词的情况,又是考查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含义: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文言实词的复习一定不要离开原文(语言环境),所谓词不离句,句不离段。通过具体的
2、语言环境来理解推断实词的含义是最有效的方法。文言实词主要有三个特点:通假性,单音性,多义性把握古代汉语实词主要通过: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1. 通假字。通假字是指本应该用甲字,而使用时却借用与其意义毫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替代它,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如“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中,“要”是通假字,而其本字是“邀”。另有一些古今字,在课本中也列入通假字的范围,这是由于在古代有的字义项较多,后来就在原字的基础上另造了一个新字,以分担它的一个意义,原来的字叫古字,后起的字叫今字。如“莫”和“暮”:“莫”是古字,“暮”是今字。从意义上看,通假字与本
3、字是无关的,而古字与今字则是有关的。高中课本中涉及到的通假字和古今字大约不超过100个,识记起来并不困难。2.文言文的单音性:注意文言文词语以单音为主的特点3.一词多义。文言中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少则有几个义项,多则有十几个义项,在学习时要随时总结,不断深化。4.古今异义。着重掌握词语古今意义的变化,有的词义扩大了,有的词义缩小了,还有的词义转移了。5.词类活用。古汉语有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这是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名词,形容词用
4、作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动词用作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理解词类活用对掌握实词是大有好处的,但不必死记硬背。在平时学习、诵读过程中,即可把握这种语言现象,关键要用心去理解。一词多义一.了解词义的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词的本义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就词的来源说的,即该词最初的意义,如“向”的最初意义是朝北的窗户,“兵”的最初意义是兵器,“走”的最初意义为跑等。另一种理解是就词的应用来说的。把最常用的那个意义算作词的本义,也叫“基本意义”。如“兵”的基本意义是“兵士”,“走”的基本意义是“步行”。在现代汉语中所谈的基本义是指后者。引申义是从基本义发展出来的,
5、同基本义有相类似、相对立或相关联的意义。如“深”的基本义是从表面到底部或从外面到里面的距离大。如说:“这条河很深”、“这个院子很深”、“深山”、“深耕”。这几个“深”用的都是“深”的基本义。从深的基本义发展出来以下这些引申义:①深奥,深刻,深入。如:“道理很深。” ②深厚,深刻。如:“友谊很深。” ③时间久。如:“夜深人静。” ④浓,重。如:“颜色太深。”“深”的引申义和基本义的联系是建立在相类似的基础上的。例:指出下列词语的本义和引申义。(1)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身:本义“身体”,引申义“亲自”(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自己”
6、“自身”(免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身孕”(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性命”(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等。(2)士三日不见,当刮目相待士:本义“对男子的美称”,引申义“做官的人”(士大夫终不肯夜泊绝壁之下)、“读书人”(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有才能的人”(胜不敢复相士)、“兵”(士不敢弯弓而报怨)。比喻义,也属于由词的本义的一种引申,就是词的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但因为它使用比喻的手段,使语言风格特殊,色彩鲜明,所以跟引申义并列,成为转义的一种。它是由本义通过打比方面产生的新义。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意义是“得力的
7、帮手或武士”。地下工作——“地下”比喻隐藏在敌人势力范围内。点滴经验——“点滴”比喻零星的,微小的。冻结资金——“冻结”比喻阻止流动或变动。乱扣帽子——“帽子”比喻罪名或坏名义。例:(1)手足情深,焉能或忘 本义“手和脚”,比喻义“兄弟”“党羽”。(2)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 本义指“头和颈”,比喻义指“某个集团的领导人”。(3)草菅人命,纵横乡里 本义“野草”,比喻义“不值得珍惜的事物”。词的假借义:所谓词的假借义,古文中常常出现通假字现象。所谓通假字,就是指本应用甲字,使用时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