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课中的提问艺术

讲课中的提问艺术

ID:41168834

大小:2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8-18

讲课中的提问艺术_第1页
讲课中的提问艺术_第2页
讲课中的提问艺术_第3页
讲课中的提问艺术_第4页
讲课中的提问艺术_第5页
资源描述:

《讲课中的提问艺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讲课中的提问艺术提问在教学行为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学问,学问,无论是教还是学,关键就在这个“问”字上。问,是个法宝。它是深入的阶梯,是长进的桥梁,是触发的引信,是觉悟的契机,所以,历来教育家都很重视它。我国南宋时期的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无疑,至此方是长进。”明代的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视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个问题更重要。”大作家巴尔扎克也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地是问号。”这些都说明“问”是很重要的。当然,这里所说的“问”或“疑”有很多形式,包括自问

2、、他问、互相问等。限于篇幅,我们只讨论其中的一种形式,即教师讲课中的提问。说到提问,人们不禁想起我国古代的圣人孔子。他的教学具有很高的提问艺术。他常常用一些巧妙的提问引导学生进入“愤”、“悱”的境界,他往往不是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用一些创造性的提问去启发学生思维,和学生一起得出结论。教学实践表明:提问艺术是一个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问效果的好坏,往往成为一堂课成败的关键;教师讲课中不时出现的发人深省的问号,往往被看成是智慧和创造的象征,它会使教学之间、师生之间处于和谐的信息交流之中。提问在讲课中的作用,有以下几点:1、激发。提问能起到激发学生思维的作用。问题就是矛盾

3、,提问就是摆矛盾,它可以从对立两方面给学生以刺激,引起反射,从而促使思维向前推进,有很强的激励作用,所以,这叫提问激励法。当学生的思维还没有启动的时候,教师的提问会使他产生悬疑,从而开启思维机器去主动地寻求答案;当学生的思维积极向前推进去攻克难点的时候,教师的提问会帮助他们开辟新的通道,接通新的联系,产生顿悟和突破;当学生要对思考过的问题进行整理的时候,教师的提问又会使学生的思维有条理地收拢,得出圆满的结论。好的提问不断激发学生和教师一起思索,一起破门而入,登堂入室,探取“所以然”的秘密。这样的讲课,不仅能传授知识,而且能开发智力。2、提醒。提问能起吸引注意力的提醒作用。教师讲

4、课主要不能靠维持纪律来保证注意力的集中,而应该用问号把学生的思维紧紧钳住。有经验的教师对讲课中的“放”和“收”事先都有所设计,当学生注意力分散的时候,他能用巧妙的提问把它集中起来多当学生的注意力持续地集中到某一点产生疲劳感的时候,他又能用巧妙的问题把它引开,从而使讲课疏密相间,张弛结合,以保持学生听讲的兴趣历久不衰。3、设悬。讲课虽然不像讲评词,但是为了吸引学生,设悬念也是必要的。提问能起设悬念的作用。问题提出来了,学生急需知道个究竟,教者却并不着急,甚至有时还预示两种或多种答案,使学生暂时处于莫衷一是的境地,直到问题解决了,学生才放下这颗心,但教者却又来一问……就这样,在设悬

5、和释疑的矛盾运动中讲完了一堂课。有时临下课再提一个问题,以起到“且听下回分解”的作用。听这样的课,简直就是一种艺术享受。4、调节。讲课中的提问,还有反馈调节作用。讲课中提出的问题,都必须给予明确的解答,有时是教师自己解答,有时让学生回答。学生的回答实际上就是信息反馈,它可以当堂检验学生理解和掌握的程度、教师提问的效果,促使教师调整、补充甚至推翻原先的课堂设计。这样,在提问和解答中进行信息交流,使教学相长,取得更好的效果。提问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下面谈几种:l、直问和曲问。直问就是直截了当地问,问的主旨即在直接的答案。例如:刘少奇同志《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开讲便设问:“共产党员为什

6、么要进行修养呢?修这就是直问。曲问是一种迂回问法,即所谓问在此而意在彼。这种问法运用得好,会有很强的激发作用。有时虚提一问,无须正面回答,目的是引导学生去探索多有时问题和答案都很简单,但释了疑之后却又引起更深的疑问。例如讲茅盾先生的散文《白杨礼赞》时,教师问学生:“第一段写的什么?第二段写的什么?”这问题并不难答,只要看看原文就会知道:第一段写的是白杨树,第二段写的高原景色。但是,教师提问的目的主要不在于此,而在于引起更深的疑问:为什么第二段不接着第一段写白杨树而去写高原景色呢?这不是离题了吗?只有弄清这个问题,才能学到茅盾先生的艺术手法。:有时,学生答错了,教师却不直接指出,

7、而是故意再从反面提问,用归谬法使学生番然醒悟。例如:当学生对某个理论问题回答得不够确切、丢掉了其中的某个限制条件时,教师常用这种问法。如:当学生回答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丢掉了“唯一”这一限制条件)时,教师不直接指出回答的不确切,而是再提一问:“理论是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又如:当学生把“滥竽充数”写成“烂鱼充数”时多教师不直接指出他写了错别字,而是进一步问:“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从什么地方来的?”或者用错误解释造一个可笑的句子,等等。这样问的结果,会使学生番然醒悟,从而对正确的结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