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扶贫开发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扶贫开发研究——基于开阳县的调查分析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扶贫开发研究基于开阳县的调查分析◎朱青摘要:随着国家提出并积极开展了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总体目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给挟贫开发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活力,也使挟贫开发工作面临新的情况.通过对开阳县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扶贫开发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进4i-,et-究,剖析农民贫困的根源所在,并提出扶贫开发应该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同时加大扶贫开发投资力度,完善扶贫瞄准机制并推行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等制度变革.关键词:贫困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
2、一,引言贫困,相对于富余,类似于贫穷.既是一种普通而常见的经济现象,又是一个内涵复杂的社会问题.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认为:贫困的真正含义是贫困人口创造收入能力和机会的贫困,其意味着贫困人口缺少获取和享有正常生活的能力.从能力的角度与从收入的角度来解释贫困的发生原因是有所不同的.造成贫困人口陷入贫困,虽然表现为收入低这一现象,但其根本性的原固是他们获取收入的能力受到剥夺以及机会的丧失I--.中国的贫困问题由来已久,l986年我国开始针对贫困问题实施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尤其是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任务以来
3、,农村的反贫困,扶贫开发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新农村建设给扶贫开发注入新的动力,但是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的扶贫开发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因此有必要在这样新形势下,对现阶段扶贫开发问题进行探讨.作者基于参加贵州省发改委'十二五"我省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课题调研组的背景下,利用实地调研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对开阳县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扶贫开发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进行研究,剖析农民贫困的根源所在,并提出相应的建议,试图为开阳县,贵外f其他地区新农村背景下的扶贫开发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二,研究区的扶贫开发现
4、状(一)研究区扶贫开发取得的成效2∞2008年,开阳县共投入各类扶贫开发资金30.s37万元,完成了48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扶贫项目的实施;培训了4500人贫困农户劳动力实现非农就业;扶持了一批扶贫龙头企业,带动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对不具备生存条件地区的700多贫困人口实行易地扶贫.贫困人口由2006年的4.47万人,下降到2038年的3l8万人.2(108年,全县整个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406元,比上年增加673元,增长了19.81%.所取得的成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一6一个方面.1.农村贫困人口数量下降,农民增收门路拓宽,增收显着.开
5、阳县通过产业化扶贫资金,整村推进资金,贴息资金和信贷扶持资金,大力发展贫困村种,养殖业,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建立农产品基地,进一步增加贫困群众的就业机会,拓宽了农民增收门路.贫困人口比重从2006年的4.47万人下降到20O8年的3-8万人,减少了67o.人,2008年全县92个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406元,比上年增加673元,增长l98l%.2.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发展后劲,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基础.开阳县因地制宜按照"水,电,路,气,房,林,电视,电话"十字方针,加大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2006—2OO8年共投入备类
6、基础设施扶贫项目资金2335.2万元.完成村寨进寨,串寨路749公里,4000亩基本农田建设,改善灌溉面积5了5O亩.大批的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改善了贫困地区农户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后劲夯实了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3提高了素质,转变了观念,增强了脱贫意识.开阳县以实施"双带致富","双干工程","现代远程教育","农民文化家园"和3家市级以上扶贫培训基地为载体,广泛开展普及培训,"绿色证书"培训和非农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努力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农民.20O6—2008年
7、,共完成贫困农民技术培训16.1万次,绿证培训2586人,干部培训l994人次,劳动力转移培训4200人.通过培训,农民的观念得以转变,脱贫致富意识增强.4逐步建立起促进农民增收及抑制因病,受灾返贫等长效机制.通过实行减免农业税,增加财政转移支付等帮助贫困人口减负增收的政策措施,建立起农村独生子女户等奖励扶持制度,同时对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720元的农户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对城市低保家庭接受义务教育子女实农韭经济7011/5行"两免一补",并全面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全县农业人口参与率已达927%.(二)研究区扶贫开发存在的问题1.贫困面积大
8、,贫困程度深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脱贫与返贫相互交织,贫苦人口下降的速度明显趋缓.由于扶贫开发投入不足,尤其表现在整村推进资金方面,所以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薄弱,生产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