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第23课《女娲造人》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第23课《女娲造人》

ID:41074884

大小:86.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8-15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第23课《女娲造人》_第1页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第23课《女娲造人》_第2页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第23课《女娲造人》_第3页
资源描述: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上册第23课《女娲造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23课《女娲造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生字新词。2.研读文本,了解女娲造人的全过程。3.理解联想和想象手法在神话创作中的重要作用。教学重点:理解联想和想象手法在神话创作中的重要作用。教学难点:学习文章对原有故事的人性化演绎与扩充,培养改写神话故事的能力。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家喜欢神话吗?你们熟悉的神话都有哪些?(生答:盘古开天辟地、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夸父追日……)那么这些故事是不是真有其事?明明知道这些并不存在,可我们

2、听起来还是觉得津津有味,为什么?(生答:故事有趣、神奇,有神秘色彩,想象奇特……)确实如此,神话故事当中有丰富的想象,奇妙的情节,瑰丽的色彩,以及奔放的情感。它表现了“人类童年时代的天真”,具有“永久的魅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神话世界,感受一下女娲抟土造人的神奇。二.知识链接:1.简介作者:袁珂(1916—2001)本名袁圣时,四川新都人,神话学家。袁珂先生著述颇丰,其神话专著《中国古代神话》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2.背景资料:本文是根据《风俗通》中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编的,是一篇神话,根据

3、古代神话的记载,加入了作者的合理想像,进行了富有人性化的演绎扩充而成。女娲造人的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人们无法对人的诞生做出科学的解释。而人类又想掌握自身的起源,就只好借助于想像来解决这个问题了。3.关于神话:神话是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故事,是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现象或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神话的特点:(1)神话把自然加以形象化,进行了不自觉的艺术加工.(2)神话的创作基础是现实生活,创作方法则是浪漫主义的.(3)表现了远古人类政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信念三.自由朗读课文,绘声绘色复述课文复

4、述提示:天地无人黄泥捏人创造许多人分为男女,延续后代四.整体感知,合作探究:1.再读课文,与同桌共同找出并概括女娲造人的全过程。明确:女娲先是用黄泥掺和了水,在手里揉捏成一个娃娃模样的小东两,放到地面时,泥捏的小家伙便活了起来,女娲给他取名为“人”。为了让人布满大地,女娲工作了很久,直到疲倦不堪。后来,女娲想出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她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到一个泥潭里,搅成了浑黄的泥浆,然后提起枯藤,向四处挥洒。只见泥点溅落的地方,出现了许多小人儿。藤条不停地挥洒,不久,大地上就布满了人类的踪迹。最后,为了让人类能

5、绵延不绝,女蜗把人分为男女,让他们自己去创造后代,至此,人类就世代延续下来了。2.跳读课文,划出文中表现对人类诞生的喜悦心情的句子,讨论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明确:对课文中有关语句,教师可从两方面提示,一是女娲在造出人之后,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这生命是她一手创造出来的,她的笑,体现了人类创造成功的喜悦感。二是这种喜悦感,还体现在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如人类落地后开口就喊“妈妈”;许多小人的欢呼跳跃等。而学生对这种喜悦感的感受则可引导学生扣住“喜”来谈,如有了人类,大自然才有了生气,蓬勃起来;有了人类,女娲不再寂

6、寞、孤独;有了人类,世间也就有了温馨,有了爱,更重要的是,有了创造……也可以从另外角度引导学生感受,如人类生命的可贵,人类生命与自然的关系,要珍爱生命等。3.你觉得女娲是个什么样的神?她有怎样的精神?明确:工作勤奋有智慧考虑周全神通广大具有人的情感五.拓展延伸,能力提升:让想象的翅膀飞起来同学们,你还可以造成什么样的人呢?六.布置作业:借想像的翅膀,发挥一下你的创造力,对女娲造人的动机、经过做另一种推测,再编一则《女娲造人》的故事,去和袁珂比一比。七.板书设计:女娲造人女娲     聪明仁爱、富有智慧(心理、动作、神态)

7、写法     想象丰富、刻画细致八.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我认为课堂评价不到位。如有学生提出“女娲到哪去了?”这个问题时,学生的回答丰富多彩,对以神话形式解答的学生,我没能给予肯定,只对一位回答“女娲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的学生极其赞赏。这个评价说明我本身的教育机智不够,对问题的认识较窄。  教学环节之间过渡处理不太好,在学生质疑这个环节,学生问题较多,当超过我规定的时间时,我为了能尽快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采用了较生硬的方式,直接过渡,给学生心理上造成缺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