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1074176
大小:20.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8-15
《大学生就业困难地原因分析报告及指导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实用文案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 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我国在努力促使经济回暖的同时,进行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并逐步开始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型。而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未来和中坚力量,大学生就业成为了影响我国现代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及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大学生就业难是多年来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将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一)外部因素 1.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据统计,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60万,
2、比2010年增加了29万;201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80万,再创历史新高。我国已进入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的高峰期,据有关部门统计,每年需要安置就业2400万人[1];同时,据专家估计,我国隐性失业人员约有3000万,农村还有1.5亿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2];另外,目前全球金融危机余波影响仍在持续,国外经济复苏缓慢甚至停滞,市场劳动力需求增长速度减缓,因此大学生就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文案大全实用文案 2.产业结构发生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产业结构正在进行调整、升级,某些行业已逐步向非洲等地区转移
3、,全球的金融危机更进一步加速了产业结构的变更。以珠三角为例,目前正利用金融危机进行“腾笼换鸟”,准备从制造型产业向服务型产业过渡。这一调整,必将导致原来产业的技术人才相对过剩,原技术结构不能适应新产业的要求。这也将加重转型期间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3.用人单位对员工的素质要求发生了改变。上世纪末出现的一场全球的新技术革命,改变了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格局和速度。这种变革从根本上影响社会职业结构和就业方式的变化[3],同时也使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从重学历向重能力素质、重职业道德转变。传统的学历概念已经逐步淡化,高
4、学历低能力必将被淘汰出局。职业核心竞争力相对较弱的大学生在就业时面临着巨大挑战。 4.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滞后。目前大多数高校的专业设置都“跟着市场走”,缺少扎实的市场调研基础,缺乏前瞻性。多数高校受困于资金问题,无法持续紧跟企业即将使用或正在使用的仪器设备购进实训器材,造成专业教学和实训环节滞后于用人单位的需求,甚至出现脱节。例如,某高校曾出现这样的情况(见表1),学生胜任岗位所需的周期过长,用人单位对该类毕业生失去信心。文案大全实用文案 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于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目前高校的素质教育更多的
5、是依托学生校园文化活动,高校的学生素质教育培育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核心竞争力是学生立足社会之本,因此,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也是影响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内在因素 1.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误区。大学生就业观念受社会各种价值取向的影响,目前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几大误区:一是“宁愿出国带光环,不在国内做职员”;二是“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三是“创业不如就业”;四是“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等。就业观念直接影响了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决策和行为,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2.大学生
6、就业定位不准,期望值高。在较好环境中长大的80、90后学生存在着较强的优越感,就业时往往定位不准、期望值过高。本文分别抽取普通高等院校和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样本进行调查,发现目前大学生对就业定位不准,就业期望值过高(见表2)。文案大全实用文案 3.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较低。核心能力包括职业沟通、团队合作、自我管理、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创新创业等方面。[4]80、90后的学生具有较好的创新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但是由于生活环境的改变,这一代学生的职业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自我管理及解决问题能力却凸显不足。如今,用人
7、单位将员工的综合素质置于首位。因此,从用人单位的要求看,目前大学生还缺乏核心竞争力。 4.在求职过程中,大学生存在不良的就业心理。据调查,在求职过程中,为数不少的大学生存在各种不良的就业心理,常见的有:攀比心理,自卑与自负并存的心理,“骑驴寻马”的心理,以及依赖他人或学校的心理。不良的就业心理如果没有及时的调节调整,对大学生求职就业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影响。 二、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对策 (一)全员参与,广开就业渠道 高校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全员参与,积极开拓就业市场,广开就业渠道。 1
8、.“请进来”。通过邀请用人单位到校园举行大型供需见面会和校园专场招聘,为大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就业岗位。例如某高校近几年邀请了与该校开设专业相关行业的企业到学校进行供需见面,为该校当年的应届毕业生提高了充足的就业岗位,解决了多数学生的就业问题(见表3)。 2.“走出去”。高校拓宽就业市场要积极地“走出去”。高校“走出去”的目标主要针对相应的行业协会或政府组织,以及当地的人事劳动部门。通过“走出去”与这些组织建立良好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