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计算机技术应用论文Moodle在支持Blended Learning模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计算机技术应用论文:Moodle在支持BlendedLearning模式中的满意度研究摘要:Moodle作为混合式学习的支持平台,越来越受到教师们的推崇,但在实际应用中,学生对于Moodle的认知度与接受度如何则很少被人提及。本研究以信息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接受模型作为理论基础,以个案学校采用的Moodle支持的混合式学习模式为例,探讨学生对于在Moodle支持的混合式学习模式中对于新的网络教学支持系统Moodle的满意度(接受度),以了解学生目前应用的意见,作为提升教学成效的参考。 关键词:科技接受模式;Moodle;混合式学习
2、 1文献探讨 1.1科技接受模型 科技接受模型(TechnologyAcceptanceModel,TAM)是Davis[1]依据理性行为理论(FishbeinandAjzen,1975)所提出的,主要是探讨认知感情因子与采用技术的关系所发展而成的模型。后来Szajna[2]、Igbaria[3]、Venkatesh[4]、汤宗益[5]等人丰富和发展了模型,认为媒体丰富性、系统可靠度、系统特性、学习动机、网络使用态度、电脑使用经验、电脑自我效度均会正向影响认知有用(使用科技提高学习成效的程度)和认知易用(使用科技所能省
3、时省力的程度),最终影响科技应用满意度。其模型可用图1来表示,此模型也是本研究所采用的模型。 1.2Moodle Moodle是由澳大利亚教师MartinDougiamas专门为开发和管理网络课程而开发的课程管理系统(CMS)。主要功能大致分为网站管理、课程管理、学习管理3大部分。其中,课程管理具有强大的课程开发功能,如教学资源设计、教学活动设计、各类教学测验设计、教育统计等。其丰富的课程活动功能几乎囊括了教学活动需要的大部分功能,诸如论坛、测验、资源、投票、问卷调查、作业、聊天室、Blog、Wiki、Webqeust等。教
4、师可以将这些功能模块采取自由组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基于先进学习理念开发、免费、开源和技术门槛低是其系统特点。 1.3BlendedLearning BlendedLearning译为混合式学习,不同学者对于混和式学习的定义以及解释不尽相同。Rossett[6]指出混合式学习指的是结合两种以上的学习方式或媒介工具,包括正式与非正式学习、面授课程与在线经验分享等都属于混合学习的范畴。Garrison、Kanuka和Pokrajac[7]等学者则直接将混合式学习定义为传统面对面与在线或网络的学习。Graham、Allen和Ure参考
5、Driscoll提出混合式学习即为[8]:混合不同的教学媒介;混合不同的教学策略;混合不同的教学环境。尽管各学者对于混和式学习的定义各有不同,但其所揭示的理念乃是希望传统课堂教学与在线教学优势互补,以提升学习质量和教学效率。目前多将混和式学习定义为传统课堂学习与在线/网络学习结合的一种学习模式。 2现代教育技术BlendedLearning课程设计与实施背景 笔者从2006年引入Moodle到所在单位,已经有36门课程不同程度地采用Moodle来支持教学。为了检视学生对Moodle在支持混合式学习上的满意度,本研究选择笔者所
6、受两个班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作为课例开展研究。课程为师范专业公共必修课,课程修课学生为2008—2009学年第2学期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二年级两个班学生,共计123人。现代教育技术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学,即传统课堂教学与基于Moodle的在线学习有机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其教学过程模式如图2所示,主要包含教学对象及内容分析、混合式教学模式选择、课程设计(建构性学习环境设计、立体化的课程内容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活动设计以及多元化的教学评价设计)、课程说明及网络学习培训、混合式学习的实施、多元化的学习评价等。 3研究假设 本研究旨在了解
7、技术特征及学习者特质对于Moodle系统满意度的关系,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不同技术因素(媒体丰富性、系统可靠度、系统弹性)对Moodle“认知有用”有显著影响。 假设2:不同技术因素(媒体丰富性、系统可靠度、系统弹性)对Moodle“认知易用”有显著影响。 假设3:不同学习者因素(学习动机、网络使用态度、电脑使用经验、电脑自我效能)对Moodle“认知易用”有显著影响。 假设4:不同学习者因素(学习动机、网络使用态度、电脑使用经验、电脑自我效能)对Moodle“认知有用”有显著影响。 假设5:学习者的“认知易用
8、”对“认知有用”有显著影响。 假设6:学习者的“认知有用”对Moodle系统的“满意度”有显著影响。 假设7:学习者的“认知易用”对Moodle系统的“满意度”有显著影响。 4研究对象与方法 1)对象。以笔者所教授的现代教育技术两个班修课学生为研究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