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976657
大小:82.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8-12
《2019-2020年五年级语文下册 崂山道士4教案 北师大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9-2020年五年级语文下册崂山道士4教案北师大版【教材分析】本次综合活动安排了一篇根据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崂山道士》改写的故事,还安排了与劳动有关的恳谈会。让学生与家长共同探讨有关劳动的问题。【教学目标】把握文章基本内容,了解主要情节和它所揭示的中心。引导学生与家长交谈,观察家长或周围的劳动者一天的工作情况,体会劳动创造了财富,同时也激发学生对劳动者的热爱。培养学生劳动的意识。【教学重难点】体会劳动创造了财富,激发学生对劳动者的热爱。培养学生劳动的意识。【教学构想】拓展阅读的学习,结合学生看过的动画片等来学习,引导学生
2、自读自悟。综合活动的学习则引导学生结合实际来做。【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明白文中揭示的道理。【教学过程】一、导言引入同学们,听过“穿墙术”吗?今天,让我们走进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去,看一段与“穿墙术”有关的故事。二、揭题,板题1.板书课题:崂山道士,读题。2.释题:崂山道士是指在崂山那儿的一个道士。道士信奉道教的修行人。三、初读,自学课文1.自由读,画出文中生僻字拼读,查字典理解意思。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试着概括。四、检查自学情况1.出示课件,指名拼读生字
3、词。2.正音。3.课文主要内容。课文描写了一个游手好闲的富家子弟王七,向崂山道士学穿墙术的故事。五、抓住重点展开学习1.默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1)默读。(2)分段交流。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游手好闲的富家子弟王七准备去崂山道士访仙学道。第二部分(地2~9自然段):写王七来到崂山拜学道的情景。第三部分(地10~16自然段):写道士教王七穿墙术的情景。第四部分(17自然段):写王七回到家里就想妻子炫耀穿墙术,结果失败了。2.学习第二部分。(1)默读,在读懂的地方写上自己的感受。(2)小组交流。(主要了解王七在学道的过程中,吃不
4、了苦,只想投机取巧,不劳而获。)3.学习第三部分。(1)默读,在读懂的地方写上自己的感受。(2)练口诀→喊“进去”→不敢进→壮胆进→喜出望外(3)联系可后最后一段,说说王七学法书的结果怎样?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①结果:王七无法穿墙,反而撞了一个大包。②原因:他不听道士的告诫,向妻子炫耀穿墙术。六、揭示本文寓意,突破重难点1.讨论(1)你认为王七是一个怎样的人?(2)现实生活中真有穿墙术吗?(3)蒲松龄写的《崂山道士》用意何在?(你学了课文悟出一个什么道理?)2.汇报。(1)王七是一个不肯吃苦,游手好闲,想投机巧,捕捞而获的人。
5、(2)没有。人穿墙没有,但信号穿墙的例子有。(3)目的是告诉我们做什么事都要肯吃苦,下功夫,否则一事无成。那些想投机取巧,不劳而获的人最终是没有好下场。七、拓展延伸1.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批评想投机取巧,不劳而获的现象。2.指导阅读。3.谈谈《聊斋志异》的部分内容。【作业设计】1.复述故事。2.阅读《聊斋志异》。3.自己观察家长一天的劳动情况。【板书设计】崂山道士学法术 投机取巧 一事无成附送:2019-2020年五年级语文下册左公卿教材分析语文S版教材分析:2019-2020年五年级语文下册左公卿教材分析语文S版教材分析
6、: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记叙了“我们”在游览参观玉门关途中听到导游所讲述的左宗棠的爱国事迹。 作者按照“总起引入——具体分述——总结抒情”的思路行文,全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描绘玉门关外的柳树那高大挺拔的形象。 文章先用王之涣的《凉州词》中两行诗“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开篇,引出“我们”一行人从河西走廊来到玉门关,在这“没有春风,没有绿色”“除了黄沙,还是黄沙”的地方,意外地发现了“一棵大柳树”;接着写“我们顿时兴奋起来……”的行为表现,并讲到了“这棵塞外的柳树”“它的枝干是挺拔的,枝条坚定
7、地向上生长着,这屹立在戈壁滩上的刚强之树,大有英勇无畏、压倒一切困苦的气势!” 这部分对柳树的描绘和赞美为后面写导游所讲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第4—13自然段)记叙导游讲述的左宗棠的故事。 这里的第4自然段承上启下,从刚讲到的大柳树,到导游“告诉我们这树叫左公柳”,接着“给我们讲起了这种树名背后的故事”,前后过渡十分自然、顺畅,而且一下子引发起阅读的兴趣。 作者对导游所讲故事,是分两层意思叙述的。 分述一(第5—11自然段)讲左宗棠在收复新疆失地中的表现。这方面写得较详细。 先写他在我国西北边疆危机日益严重、一
8、部分人主张放弃新疆的紧急关头,“挺身而出,力排众议,坚决主张收复新疆失地”,他六旬高龄主动请缨的行动折服了满朝文武。(第5—7自然段) 后写他面临重重困难,带棺踏上征途,表现出视死如归的决心,“用不到两年的时间,率部完成了收复新疆失地(除伊犁外)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