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954074
大小:57.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8-11
《小学语文论文:本真回归:低年段对话式阅读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本真回归:低年段对话式阅读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纵观低年级语文阅读课堂,由于部分教师对文本解读存在观念上的偏差,对学生的认识较为局限,导致对话教学中出现了很多虚浮和无效的现象。本文分析了对话式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具体实施“阅读对话”的改良策略,明晰了“阅读教学对话”的基本操作要求。【关键词】低年段对话阅读教学【正文】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对话”已经成为语文课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课堂实践中确发现,在教师努力实现与学生成功对话的同时,由于观念的偏差,认识的局限,导致语文对话教学中出现了
2、“海市蜃楼”般的假象。笔者将对低段式对话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入手,廓清对话式阅读教学的内涵,提出解决策略。一、问题缘起——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1、零敲碎打的提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针对相应的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要求学生略加思考后予以回答,这是教师经常运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可是,有的教师提的多是表层问题,字面内容十分浅显,提的问题均是课文的前半句,让学生答后半句,学生随着课文一串就答对了。【案例】《家》(苏教版一年级上册)师: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生:木偶人。师:这些木偶人是谁
3、?生: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师:这些人组成了什么?生:家。师:家给你的感觉怎样?生:很小。……这样琐碎的问题,越问越窄,教师用问题牵着学生走,无需动脑,课堂平淡无味,犹如嚼蜡,课堂氛围怎能不沉闷?2、无效繁锁的对话对话亦称问答,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一种互动性行为,它由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两个主要的环节构成,在这两个环节中,问题是师生互动行为的焦点。有的教师与学生对话针对性不强,语言不准确,指向不明,没有启发性。【案例】《木兰从军》(苏教版二年级下册)师:通过预习你知道这篇课文的主人公是
4、谁?生:花木兰。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题目就是《木兰从军》。师: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生:古时候。5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课文的第一小节就是这样说的。师:谁知道花木兰到底姓什么?生1:姓花。生2:姓木。生3:我听妈妈说她的姓还有待考究。师总结:反正我们现在都知道木兰是一位女将军。这是一种典型的表层对话,是毫无价值、毫无意义的对话。这种无聊的对话不能成为达成教学目标,也绝非教学艺术,纯粹是浪费教学的宝贵时间。1、浅尝辄止的探究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
5、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搜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探究性关键在于自己去思考、去辨析、要求见解独到,而不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案例】二年级识字课师:小朋友,怎样记住“菜”字?生:上下结构,上面是草字头,下面是“采”字,合起来就是“菜”。师:还有其他好方法吗?生:菜,上面是个草字头,下面是彩色的“彩”去掉三撇旁,合起来就是“菜”。师:真会思考。还有吗?生:菜,上面是辛苦的“苦”去掉“古”,下面是彩色的“彩”去掉三撇旁,合起
6、来就是“菜”。师:真会拓展。还有更好的方法吗?生:……这是创设性探究对话吗?这样的互动式“对话”和“启发”真的起作用了吗?无需探究的问题一味去探究,这样的教学会导致探究的泛化、庸俗化。二、成因分析——溯游从之,水乳交融要想分析上述对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首先要分清“阅读对话”理论和“教学对话”理论这两个概念。《课标》中的对话至少包含两层含义:一是“阅读对话”——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主体间对话的过程;二是“阅读教学对话”——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的主体间的对话过程。前一层含义理解为阅读对话就是师生
7、各自与文本之间展开的对话过程。这种对话,侧重与阅读中师生对文本的“倾听”。后一层含义,可理解为教学对话是师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的交流和分享,侧重于教学中师生对文本的“言说”。对话式阅读教学是指在阅读教学中以对话为原则,在对话精神支配下合理地“倾听”和“言说”的动态教学过程,其实质就是学生通过与教师、与文本、与他人及自己的对话式沟通和交流,是生命主体间言语与精神的沟通、融合。上述现象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教师对对话理论的内涵认识不清,对“教学对话”的理解不当而出现的问题,“教学对话”既不是过去教师满堂讲到现在
8、的满堂问,也不是由学生静静地听到频繁的讨论。另一方面是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阅读对话”而出现的问题,用师生交流、问答等形式代替学生对课文的反复阅读,不自觉地用“教学对话”替代了“阅读对话”。三、改良策略——破冰去蔽,潜水滑行(一)师本对话的有效策略1、实现从“替”到“参”的逆行转换调查中发现许多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过分依赖于教参,并用教参替代自己与文本的对话,全然接受教参上的“教材分析”、“教学要求”、“教学建议”5,成为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实际上,我们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