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氮的循环》(鲁科)2

【教学设计】《氮的循环》(鲁科)2

ID:40864382

大小:1.51 M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8-09

【教学设计】《氮的循环》(鲁科)2_第1页
【教学设计】《氮的循环》(鲁科)2_第2页
【教学设计】《氮的循环》(鲁科)2_第3页
【教学设计】《氮的循环》(鲁科)2_第4页
【教学设计】《氮的循环》(鲁科)2_第5页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氮的循环》(鲁科)2》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氮的循环》氮的循环(第2课时)◆教材分析本课时在氮的循环基础上,继续学习氮循环中重要物质——氨气和铵盐。通过实验探究归纳氨气和铵盐的性质。学习铵盐性质时采用讨论和探究形式,让学生归纳总结氨气的制法和铵根离子的检验方法,并了解它们在生产中的应用问题。这部分的设计充分体现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分析思考问题、总结归纳知识点的能力。◆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氨气的性质;氨气的实验室制法;2、铵盐的性质氨根离子的检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讨论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实验让学生体会实验对认识研究物质性质

2、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探究创新精神。◆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氨气、铵盐的化学性质,氨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学难点】氨气、铵盐的化学性质,氨气的实验室制法◆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等。◆教学过程一、氨气1.物理性质色味态密度水溶性无色刺激性气体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常温常压1∶700)2.化学性质3.氨水的性质(1)成分:H2O、NH3、NH3·H2O、OH-、NH、H+。(2)弱碱性:①原因:NH3·H2ONH+4+OH-,②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3)易分解(用方程式表示):NH3·H2ONH3↑+H2O。4.氨的用途(1)氨气易液化,用作制冷剂。(2)用于合成氨、制硝酸、

3、氮肥等。二、铵盐1.概念由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盐。2.物理性质易溶于水的白色晶体。3.化学性质(1)受热易分解:①NH4Cl受热分解方程式:NH4ClNH3↑+HCl↑。②NH4HCO3受热分解方程式:NH4HCO3NH3↑+H2O+CO2↑。(2)与碱的反应:铵盐都能与碱反应生成氨气。固体反应:NH4Cl与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H4Cl+NaOHNH3↑+NaCl+H2O。溶液中铵盐与强碱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加热)NH+OH-NH3↑+H2O。三、化学氮肥[重点剖析]1.喷泉形成的原理容器内外存在较大的压强差,在这种压强差的作用下,液体迅速流动,通过带有尖嘴的导管

4、喷出来,即形成喷泉。2.使容器内外产生较大的压强差的两类情况(1)容器内气体极易溶于水或易与溶液中的溶质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使容器内气压迅速降低,如图A。气体HClNH3CO2、SO2吸收剂水或NaOH溶液水或盐酸NaOH溶液(2)容器内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气体。从而使容器内压强迅速增大,促使容器内液体迅速向外流动,形成喷泉。例如,喷雾器、人造喷泉等均是利用了此原理,如图B。  A.通过挤压胶头滴管,使氨气溶于水造成烧瓶内压强变小。B.CaCO3与HCl反应,生成CO2气体,使锥形瓶内压强变大。3.做好氨的喷泉实验的关键(1)装置的气密性要好,检验的方法是连接装置后,打开止水夹,

5、将玻璃管下端浸入水中,双手捂紧圆底烧瓶,若玻璃管内有气泡冒出,且松开手后玻璃管内液体回流形成一段稳定液柱,则说明该装置的气密性良好。(2)圆底烧瓶必须保持干燥。(3)圆底烧瓶要尽可能集满气体,若气体量不足,则难以形成喷泉。(4)烧杯内必须装入足量的水,以防止因水的量不足而造成喷泉现象停止或不发生。[特别提醒]用上图A装置进行喷泉实验时,实验成功的关键为:(1)气体和烧瓶要干燥;(2)气体要充满;(3)装置气密性要好。[典例印证][例题1] 喷泉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是存在压强差。 图1      图2     图3(1)制取氨气并完成喷泉实验(图中部分夹持装置已略

6、去)。①用图1装置进行喷泉实验,上部烧瓶已充满干燥氨气,引发水上喷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②如果只提供如图2的装置,请说明引发喷泉的方法:_________。(2)利用图3装置,在锥形瓶中,分别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反应后可能产生喷泉的是________。A.Cu与稀盐酸B.NaHCO3溶液与NaOH溶液C.CaCO3与稀H2SO4D.NH4HCO3与稀盐酸(3)在图3锥形瓶中加入酒精,把锥形瓶放入水槽中,水槽中加入冷水后,再加入足量的下列物质,结果也产生了喷泉。水槽中加入的物质可以是________。A.

7、浓硫酸  B.食盐  C.硝酸钾  D.硫酸铜(4)从产生喷泉的原理分析,图1、2是________上部烧瓶内的压强。图3是________下部锥形瓶内气体的压强(均填“增大”或“减小”)。人造喷泉及火山爆发的原理与上述装置图__________原理相似。[解析] (1)图1引发喷泉,只需打开止水夹,挤压胶头滴管即可;图2则需先打开止水夹,用热毛巾捂圆底烧瓶,发现有气泡冒出后,移去热毛巾即可。(2)能在锥形瓶内反应产生气体,压强大于圆底烧瓶内压强方可,故应选NH4HCO3和盐酸。其他要么不反应,要么反应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