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ID:40855765

大小:29.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8-08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_第1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_第2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_第3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_第4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设计理念语文的基本功能是学习语言,培养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阅读教学要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感悟到表达的精妙,在培养语感、整体把握的能力、领悟读法写法上下功夫,特别是在用字上下功夫。努力摒弃繁琐的内容分析和在人文内涵上深挖洞的做法,把教学重点坚决地铆定在理解、品味语言上。教学目标:1、针对课文的特点,借助课外资料和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真诚对话,在读书体悟中,感受李大钊不仅是一个普通的父亲,更是一个伟大的人,并从中受到熏陶与感染。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前后照应的写作特点。3、有感情地朗读课

2、文。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紧扣文中描写李大钊言行的重点语句,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在读中加深对人物的了解,表达自己心中的情感体验。教学难点:1、创设情境,挑起学生的读书欲望,引发学生探究的心理。2、搭建平台,拉近时空距离,以文本为载体,让学生、教师、作者之间情感交融。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播放歌曲《五月的鲜花》,生听。师:当这优美、激越的旋律在耳畔想起,你是否想过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为我们开创的?生谈自己的看法(无数革命先辈)。今天我们就要通过学习第10课来认识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早期优秀领导者之一的李大钊同志。出示李大钊的画像。谁来介绍一下李

3、大钊的资料。生介绍。师板书课题:十六前的回忆 ,生齐读课题二、读题质疑,导入新课。1.学生读题,教师在关键词下面做上记号:十六年前的回忆2.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关键词质疑。(学生质疑:谁回忆?回忆谁?回忆了哪些事情?为什么说是“十六年前”的回忆?)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带着疑问,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将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读顺。2.读书反馈。(1)读词(书籍 抽屉 严峻 瞅了瞅 披散 散步 勉强 待了一会儿)(2)整体感知。师:这篇课文是李大钊烈士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这年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16周年——李大钊烈士牺牲于1927年,所以文章题目叫《十六年前的回

4、忆》。那么课文主要回忆了李大钊同志的哪些事?同学们可以迅速地再浏览一下课文,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说。师:(板书: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师:(指板书)同学们,其实作者就是按照这样的时间顺序向我们讲述了发生在父亲李大钊身上的故事。找出时间的词语。看来,大家已经对课题和课文内容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同学们真会读书。四、师生介绍资料同学们,对于李大钊这个人,对他所处的时代,对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我们都可能不太了解。我和大家一样,我也作了预习,给大家提供这样一些资料──同学们,1927年,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以武力威胁正在胜利北

5、阀的国民革命军,还下令通缉在北京坚持革命斗争的李大钊同志,但李大钊同志毫不畏惧,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仍然留在北京从事革命工作。1927年4月9日被张作霖逮捕,受尽酷刑,始终坚贞不屈,在狱中继续领导党的工作,4月28日被敌人绞死。为了延长他的痛苦,敌人对他用刑的时间长达40分钟,比别人多了整整一倍。他牺牲时还不到38岁。李大钊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共写下577篇文章。五、集体交流,走进人物内心。(一)学习被捕前部分1、轻声读这一部分:2、讨论:(1)“那年春天”指的是哪一年春天?这句话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承接第一节,引起下文的回忆)(1)指名读第一段。“被难”是什么意思?(遭受

6、灾难的意思,这里指李大铡同志被害j十六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军阀割据,张作霖入关,占领河北等地,镇压革命运动。)这一段是文章的开头,主要讲了什么呢?(讲我永远忘不了十六年前父亲被害这一天。)(2)指名读第二段。(1)父亲平时是怎样对待我们提出的问题的?(总是耐心他讲给“我”听)这次为什么这样含糊地回答“我”?“含糊”是什么意思?(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峻,不是向孩子们谈心的时候,而且烧毁文件的事情是很难向孩子说清楚的。“含糊”指说话的意思不清楚。)(2)从哪些地方看出局势越来越严重,李大钊的工作越来越紧张?(父亲早出晚归,整理书籍和烧毁文件,工友被捕。)过渡语:过渡  

7、对于孩子的问题李大钊的回答是含糊的,对于妻子和朋友的劝告,他又是怎样回答的呢?是啊,尽管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越来越紧张,尽管同志们多次劝他离开北京,尽管母亲不止一次劝说他,可父亲总是坚定地说(课件出示父亲的话)读好父亲的话,从读中体会父亲对革命事业的高度负责精神。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由“坚决”体会到李大钊说话时的毫不犹豫;态度的坚定;留下的决心。给句子换个说法:我哪能离开呢。。。。。。(我不能离开)讨论父亲为什么不能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