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848194
大小:18.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8-08
《李约瑟问题对中国的启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李约瑟问题摘要:李约瑟问题是对中国5000年发展中的问题的深入探究,其中的一些问题依旧影响着现代中国的发展。所以本文从古代中国和近代中国发展的纵向和横向对比中,寻找近代中国之所以落后的原因。本文主要从教育和政治环境两方面探究,认为中国发展应该重视基础理论研究、消除教育体制中影响科技创新的消极因素、加强学术交流,同时应该维持政治环境的稳定。著名科学史家英国学者李约瑟曾经在其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提出一个至今还困扰着众多科学史工作者的“李约瑟难题”“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为什么像伽利略、托里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
2、是中国人或印度人呢?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呢?……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会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转变呢?”【1】也就是说,一句话,曾经领先世界各国几百年上千年的中国科技,中国文明在近代为什么又落后于西方,为什么近代中国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技术。李约瑟问题被称为社会科学领域哥德巴赫猜想,并受到许多相关的专家学者的关注。许多学者试着从各个方面去解决这个难题。有些学者称是中国的官僚体制阻碍了近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还有一些学者指出是中国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造成了思想和政治上的封闭,甚至有人提出是中国的地理环境限制导致的
3、。而李约瑟从科学方法的角度得到的答案是:中国人不懂得用数字进行推理。这对中国儒家学术传统只注重道德而不注重定量经济管理是很好的批评。同样著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提出观点称“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而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2】这些都只是对李约瑟难题的一个可能的回答。应该从中国特有的经济与政治状况来看待这一问题,应该从社会、经济、历史、文化、民族心理等多个因素去寻找“李约瑟难题”的答案。探究李约瑟问题,大多数人把眼光放在近代,思考为什么近代中国会落后于西方世界。而关于古代中国为何能长期处于世界前列的问
4、题却常常被人忽视。众所周知中华文化在过去的数千年前一直大放异彩。除了世人瞩目的四大发明外,领先于世界的科学发明和发现还有100种之多。为什么中华文明在数千年的时间里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呢?以古代文明的巅峰——春秋战国时期为例,当时对人才的需求和较为宽松的学术环境,大大提升了士人的社会地位和他们研究学问的热情,最后出现了百家争鸣这一盛况。在当时,各种学术激烈的碰撞,各种思想都有充分展现自己的舞台。从这我们可以看出学术的发展来自于国家的重视和支持。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现代国际日益激烈中,科学技术与人才愈加成为国家竞争的重要要素。而不得不承认的是
5、,我国在科学技术发展和人才培养这两方面远远落后于西方的发达国家。对于这种情况,我们更应该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真正落实科教兴国战略。落实科教兴国关键在发展教育。有许多学者指出中国在近代的落后,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育体制的逐渐僵化。在春秋时期,孔子首先打破了教育被贵族垄断的局面。虽然孔子有很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但是他所教授的多为治国修身的文科类知识,而对一些生产生活有用的技能嗤之以鼻,比如有一次孔子的学生樊迟找到孔子,向他请教有关种地的问题,孔子回答说:“对种地知识的了解,我不如有经验的农民。”樊迟又向孔子请教种菜的问题,孔子告诉他:“对
6、种菜知识的了解,我不如有经验的菜农。”等樊迟起身离开之后,孔子对其他弟子说到:“这个樊迟啊,真是个卑贱的人。作为一个领导阶级,如果他崇尚礼,那么他的人民就不敢不对他尊敬;如果他崇尚义,那么他的人民就不敢不对他宾服;如果他崇尚信,那么他的人民就不敢不对他饱含深情。所以如果能这样的话,那么各地的人民甚至会抱着襁褓中的孩子前来投奔了。如此说来,哪还有必要去搞种地那一套呢?!”我可以理解孔夫子的做法,他的志向是培养一些制定国家政策的决策者,而不是种田的农夫。可是他不会想到,他的思想会影响到此后的两千年中国士子,他们读书只为当官,忽视了研究有利于手工业发展的技术。而
7、且,由于受儒家中庸之道和传统文化中“守一”、“齐一”思想的影响与控制,中国古代教育形成了以灌输式为主的教育方法。这种方法就是让学生认同经典祖训、死记硬背既有知识,借以进行忠君道德的灌输、认同经典的规劝和臣民人格的塑造。这种方法不利于人的创造品质培养,它压抑和销蚀了人的探索精神、自由个性和创新能力。尤其是八股考试流行以后,从《四书》中出题、按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作答、不得自由发挥的考试制度,使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更加猖獗,从而助长了读书人“读死书,死读书”、在故纸堆里讨生活的风气。对此,明代思想家李贽曾讽刺说:“儒先亿度而言之,父师沿袭而诵之,小儿朦胧而听之,
8、万口一词不可破也,千年一律不白知也。”清末人士顾炎武也深为感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