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滴水穿石的启示》为例

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滴水穿石的启示》为例

ID:40744600

大小:48.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8-07

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滴水穿石的启示》为例_第1页
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滴水穿石的启示》为例_第2页
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滴水穿石的启示》为例_第3页
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滴水穿石的启示》为例_第4页
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滴水穿石的启示》为例_第5页
资源描述:

《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滴水穿石的启示》为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文体顺应:通向“语言文字运用”的一个重要视角——以《滴水穿石的启示》为例 语用?语用!——一个亟需厘清的概念关于“语文”的争论,一直以来似乎从未间断过,从语文的定义之“争”到语文课程的性质之“论”再到语文教学的价值之“辩”……人们似乎总想用自己的理解给语文或语文课程作出一些诠释与界定,然而往往回头发现自己在不经意间误入了一条“顾此失彼”“以偏概全”的窄小的“胡同”,近几年来出现的大量的“××语文”便是较好的佐证。随着2011年修订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这些争论似乎可以终止。因为在新修订版的语文课程标准中,首次对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进行了较为精确

2、的定义,即“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新的课程定位又引起新的争论。关于“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一核心概念的解读,似乎又陷入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怪圈之中。有人认为“听、说、读、写均能体现语文文字的运用”,也有人把它同“训练”建立了等同关系,更有甚者把它解读为“人类一切围绕着语言文字展开的活动都可以称之为语言文字的运用”。专家们,教研员们也都是按着自己的解读在关照、指导、评价当下语文教学的种种。然而,如果我们把这次课程标准的修订放在语文单独设科六十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来看的话,我们不难发现,“语言文字运用

3、”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对前期语文教学“重内容感悟,轻表达习得”这种教学生态的纠正与修复,当然任何人都不希望它重蹈上世纪70、80年代“机械训练”的覆辙。这个观点是被当下语文教学界大多数同仁所理解并接受的。站在这样的逻辑起点上,我们再来琢磨我们语文教学的方向,那就要清晰明朗了许多。毋庸置疑,修订版课程标准所提出了“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一课程定性是想把大家从过去“重内容,轻形式”的教学路子引到“重视文章表达形式”或者说是“内容感悟与表达习得”并重的新路子上来。“解剖”到这儿,我们不妨试着给“语言文字的运用”做出一个课程视野下的解释:是学生依据一定的语言材料,习得语

4、言运用的方法及获得审美、文化体验的活动。它既关注语言文字的形式和结构,又重视语言文字的意义、功能,更重视的是学生如何消化吸收,之后又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理想?现实!——一线教师们的困惑与忧思“语言文字运用”这一概念的提出无异于在课程改革再出发的当口对语文教学的一次肃清,它将指引着我们教师更为理性、更为客观、更为全面地思考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那么一线教师对它的认识达到了怎样的程度,在具体的实践中又存在着哪些困惑?在一次省级语文教师培训活动中,我对前来参训的258名语文教师(参加此次培训的是某区域的全体语文教师,样本具有普适性)进行了问卷调查。对于“语

5、言文字运用“这一定义的知晓率达到了百分之百,可见这的确是一个高频词汇,具体知晓途径大致有这样几类:学校组织大家学习新课标;县级以上教师培训部门进行了相应的培训;杂志阅读中获悉。关于“语言文字运用”的意义解读,几乎超过一半的老师说不清楚,依然停留在“听说读写”上。仅有不到一半的老师能提到“表达方式”“言意兼得”“语言形式”“怎么写的”之类的语汇。此次调查最大的焦点还是聚集在了“教学实践中关于‘语言文字运用’你有哪些困惑?”这一命题上。为了更为真实地呈现调查结果,我将部分老师调查问卷上的的原话摘录如下:教师甲:或许是本人自身文学修养及阅读水平的问题,我总是很

6、难独立在文本解读中发现文本“语言文字运用”训练点,只能从教案、名师实录等资料中借鉴。教师乙:很多时候一个文本中能找到许多个“语言文字运用”的点,但我不知道怎么进行取舍,不知道该用哪个进行教学?教师丙:我基本上还是按照原来的方式进行备课,只是在某一个部分的教学时寻找一些语言训练的点。这一点在准备公开课时特别突出。……以上三位教师的“困惑”应该说是极具代表性的。一线教师们对于“语言文字运用”这一语汇应该说是有知晓、无认识;有理论、无实践;有印象,无体验。这样的结果不禁让笔者有点“汗涔涔”了,面广量大的一线教师作为语文课程最重要的实施者与执行者,却对课程的基本

7、定位更多地停留在“认知”层面,这不得不令人担忧。理论?实践!——一条通向“语言文字运用”的坦途那么,我们回头再来看语文教学理论界对于“语言文字运用”这一基本定位的解读,我们不难发现,新的观点,新的视角,新的思维还是多有呈现的。比如上海师大吴忠豪教授提出的“围绕语文的本体性知识来教”,浙江师大潘涌教授的“积极语用”,王建华所编撰的《语用学与语文教学》一书,江苏省名师魏星提出的“按照言语生成规律来教”等等,这些教授、专家、名师的观点一度成为了当下教师在论文写作中援引的热点语汇,他们的许多“语录”也经常性地占领着各类评课现场的言语空间。然而,当我们回到教学实践

8、这一每天必须完成的“规定动作”,当我们回归常态教学这一“粗糙的地面”的时候,我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