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740522
大小:262.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8-07
《以苏教版小学语文低年级单元练习教学为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学情视角:单元练习课堂的重构——以苏教版小学语文低年级单元练习教学为例 【内容摘要】在当今轰轰烈烈的语文教学研究中,单元练习受到了长久的冷落,成了语文教学的荒原。理性审视苏教版语文单元练习课堂现状,以儿童立场为基点,以学情需要为视角,从学习起点、学习状态、学习内容、学习结果四个维度,追溯语文单元练习的本源与价值,回归有效的单元练习课堂。【关键词】语文练习学情视角儿童需要一、追问:语文练习的实然现状语文单元练习的目的不外乎有两个:一是通过练,掌握并加深理解学过的课堂知识。二是运用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单元练习占了整本书近五分之一的分量。但,遗憾的是,在当
2、今单元练习教学中忽视了学生学情视角的建构。(一)忽视学习起点分析:用经验判断代替学情分析我们常常说,备课既备教材、备学生,更要备教法。但遗憾的是,在实际的备课中,老师关注的重点依然在“解读教材”和“钻研教法”上,对学生学情的关注也仅仅是一个基于以往的经验判断的模糊阐述,缺少深入、具体、真实的分析,使学情分析与整体的教学设计处于游离的状态。而在备受冷落的单元练习教学中老师们更是将“备学生”当作是一个口号,可以说学情分析与教学设计完全是“两张皮”。(二)无视学习状态的存在:以机械训练代替学的过程学习状态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互动所体现出来的学生“学”的基本状态。课
3、堂上,教师应当时刻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来及时调整教学步骤,改进教学方法,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然而,当今的单元练习课堂上,几乎看到的就是三步走:一审题,二学生练习,三交流,老师教得无精打采,学生练得萎靡不振。这些按部就班式的机械训练的背后,所呈现的大多数是教师无视学生学习状态的存在,把学生当成了学习的容器,学习的被动者。教学过程本应是教学生学的过程,却变成了教师教学演绎的过程。(三)漠视学习内容勾连:被零敲碎打割裂整体建构语文教科书可分为范文系统、练习系统、图像系统、附录系统等多个子系统。各个子系统间或交叉融合,或补充说明,或推动促进,或总结归纳。范文系统静态
4、地蕴涵着语文课程的内容,练习系统则通过与范文系统的互动,实现其巩固深化教学要点、补充扩展课文内容、训练发展学生能力、拓展创新学生思维、搜集获取反馈信息的作用。在课堂中,许多老师简单地按照题序一题一题进行教学,零敲碎打,漠视了学生学习知识系统的整体建构。(四)轻视学习结果评价:把练习结果当作学习终结对学习结果评估主要表现在教师对学生思考、作业的评价上。教师往往按照教辅资料上的提供的所谓标准答案进行评价,基本不参照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对学生的回答往往是用几句套话式的评语,模棱两可,致使学生不知道自己的回答(或作业)有没有提升或者哪里出现了问题。教师无视学习结果
5、的评价,把学习的结果当作了学习的终结。在语文单元练习教学中还缺乏思维的开放性、练习的层次性、形式的多样性等问题,究其原因,老师们对语文单元练习在认识上有偏差,认为练习课就是姓练,忽视了其人文性,而事实上单元练习整合不同内容的力量,让学生徜徉于学科之间,汲取多方面的营养,综合性地学语文、用语文,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把学生置于一个动态、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为学生提供多元、综合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积极进行语用,学得主动,学得积极。二、追寻:语文练习的应然价值我们知道“单元练习”不仅仅是巩固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语
6、文技能的工具,也不仅仅是为了促进学生以思维为核心的智力发展,它是一种载体,载有思维方式,学习策略,创新意识等丰富的内涵。从总体上来说,单元练习注意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注意与其它学科的渗透、整合;注意培养小学生的探究意识、开放思维。这这决定了单元练习是一种基于学情视角的以思维为核心、以实践为方式、以自由为境界的综合性语文学习,单元练习课中老师首要的任务就是要促进学生的“学”。因此,我们应该思考的不是教师怎样教,而是应当怎样指导学生更好地学习。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要时时、处处关注学生的学情,从学情出发研究教师的教,以学生的需要改善学生的学。三、探索:回归语文练习的本
7、源(一)基于学习起点,在教学设计中预测儿童需要随着课改的深入推进,人们对语文学科的独挡之任的认识越来越清楚。吴忠豪把语文教学内容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本体性教学内容,包括语文知识、语文策略、语文技能;二是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思维能力等。非本体性教学内容是所有学科所共同承担的,不是语文学科所独挡,本体性教学内容才是语文的独挡之任。从学生学语文的角度来讲,我们更应该引领学生在本体性教学内容中徜徉。在单元练习中,儿童最终应该学习什么则必须从儿童的需要出发。我们要寻求本体性教学内容和儿童需要的最佳结合点。那么,如何确定儿童的学习需要呢?我们应该回答这
8、样的五个“什么”:儿童已有的基础是什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