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533619
大小:17.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8-04
《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杠杆说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杠杆》说课稿 临江镇中学武中和 我说课的内容是《杠杆》,选自教科版义务教育新课程八年级物理第十一章第2节。下面我分四部分来谈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第一部分: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教材第七、八章分别介绍了力的作用效果和平衡知识,本节从新的角度,在不同层次上研究了这个问题,其内容是前面所学知识的扩展,也是后面滑轮、轮轴等其他一些简单机械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继续向学生渗透物理来源于生活,经过观察、实验等手段建构物理模型,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本节课无论是在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上,还是锻炼学生思维能
2、力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基于以上对教材地位的分析,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杠杆,知道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等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作用。通过探究,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力臂和杠杆的平衡条件。 难点:力臂的引入,用实验让学生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第二部分:教学
3、方法和手段 本节课主要运用研究体验式教学法,包括发现法、讲练法、探究、合作法等,辅之其他教学方法。研究体验式教学法给课堂教学带来新的活力,使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得以更好的实现。并采用多媒体互动教学,教师下载相关素材、选择合适的练习题制作成幻灯片,以备教学使用 第三部分:学法分析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转
4、变学生对物理的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整体学习方式的转变。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我采用以学生探究为主,以多媒体手段为辅,结合师生共同讨论交流、归纳结论。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了 ①创设情境—引入问题 ②研究发现—展现新知 ③课堂实验—增强体验 ④变式训练—巩固新知 ⑤拓展训练—渗透思想 ⑥任务后延—自主探究 ⑦总结反思—提高认识 七个层次的学法,它们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第四部分:教学程序设计教学程序分七个环节:⑴.创设情境 引入问题 教师以复杂的机械都是由
5、简单的机械组成为话题,提出疑问。引出要研究的问题——杠杆。由简单到复杂是我们认知事物的一个过程,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⑵.研究发现 展示新知 通过两张图片来认识杠杆。第一张是阿基米德的豪言壮语:“如果给我一个支点,我将能撬起地球”!第二张是古埃及人在修建金字塔的时候,他们就利用杠杆来搬动巨大的石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物理问题:杠杆是什么?你会用杠杆吗?杠杆会省力吗?问题的提出,学生的注意力会迅速集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通过观察课本中跷跷板、筷子、镊子等图片,直接告诉同学:他们
6、都是杠杆,让同学们观察并讨论它们在工作中的特点,教师与对话的方式与学生交流,归纳出杠杆的概念。这种发现学习法, 有助于发挥学生的潜力,保护学生探究未知事物的兴趣。在同学初步认识杠杆后,进入问题教学。要进一步了解杠杆,就要掌握杠杆的五要素。让学生仔细观察撬棒撬石头的事例。介绍什么是支点、动力、阻力。力臂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课本p82“观察:杠杆平衡”的实验,从而引出力臂的概念。然后通过多媒体演示动力臂和阻力臂的画法,这个例子很简单,但具有典型的示范意义,我觉得应该充分运用这个例子,教会学生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模型,借此让学生
7、掌握杠杆的五要素。 接下来进入练习,教师监控,予于指导。通过练习可以加深学生对杠杆的理解,并锻炼学生认知事物的能力。练习1:观察图片大人和小孩玩跷跷板,让学生知道:动力和阻力是相对的;练习2:同时让学生明白动力的作用效果除了与力的大小有关之外,还与力臂有关。带着力的大小与力臂有怎样关系的问题进入第三个环节。⑶.课堂实验 增强体验 本环节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会用到本节课一半时间。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探究活动。探究活动一:学生通过尝试,可以得到很多种方法:只用一种工具或几种工具的组合。让学生明白使用杠杆可以省力,用不同
8、的方式使用杠杆可以省不同的力。探究活动二:我准备好一个书包、一根1.5m长的杆,请两位同学做体验撬书包的方式和感觉,预测:书包和肩很近,学生感觉轻松;书包和肩很远,学生感到吃力。让学生明白杠杆在不同的情况下既可以省力,还可以费力。不同的方式都达到把书包撬起的相同效果,引出问题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