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482509
大小:2.44 MB
页数:59页
时间:2019-08-03
《血液一般检验03白细胞部分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二节白细胞检查外周血液白细胞起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HSC),在骨髓多种造血生长因子的调控下,最终分化、发育、成熟并释放到外周血液。粒细胞分化、发育和成熟的过程可划分为干细胞池、分裂池、成熟池、贮存池、循环池、边缘池。粒细胞的动力学特点见表2-34。白细胞计数结果仅反映了循环池的粒细胞数量变化。中性粒细胞分化发育动力学白细胞检测的适应证见表2-34-1。计数外周血液的白细胞数量、检查染色条件下各种白细胞的形态并分类计数,是诊断疾病,尤其是对恶性血液病进行初步诊断和评估疗效的基本指标。一、白细胞计数白
2、细胞计数是指测定单位容积的外周血液中白细胞总数。【检测原理】显微镜法的检测原理:采用白细胞计数稀释液(如冰乙酸)将血液标本稀释一定倍数,同时破坏红细胞和固定白细胞,充入改良牛鲍血细胞计数板,在低倍镜下计数一定区域(体积)内的白细胞数量,经换算求出每升血液中白细胞总数。【方法学评价】白细胞计数的方法学评价见表2-35。【质量保证】1.计数误差(1)技术误差:可通过规范、熟练的操作,仪器的校正、试剂的标准化和检验人员责任心的增强得以减小或消除。(2)固有误差:主要是指计数域误差。计数域误差是由于每次充液后
3、血细胞在计数室内分布不可能完全相同所造成的误差,属于偶然误差。计数域误差变异系数(CV)可随着计数的细胞数量增多而减小。因此,可通过增加计数室计数面积或计数更多的细胞来减少计数域误差。按照ICSH规定要求,计数满100个细胞后,再根据所计数的面积来换算白细胞计数结果。减少计数域误差的措施见表2-38。2.生理状态影响运动、劳动、冷热水浴、酷热、严寒等常出现一过性白细胞增高;一天之内白细胞数量最高值与最低值可相差1倍。另外,吸烟者白细胞总数平均较非吸烟者高30%。因此,对住院患者,特别是对需要进行动态观
4、察的患者,最好固定检查时间。【参考区间】成人:(4~10)×109/L;儿童:(5~12)×109/L;6个月~2岁:(11~12)×109/L;新生儿:(15~20)×109/L。【临床意义】白细胞总数高于10×109/L称为白细胞增多;低于4×109/L称为白细胞减少,通常将其减少的临界值定为(4~2.5)×109/L,低于2.5×109/L肯定异常。外周血液白细胞数量的变化受生理状态和病理因素影响,其变化的临床意义见白细胞分类计数。二、白细胞分类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DLC)是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后
5、血涂片上白细胞的形态,并进行分类计数,以求得各种白细胞的比值(百分率)和绝对值。由于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不同因素可导致其数量或形态发生变化。因此,直接了解白细胞形态或分类的变化,比了解白细胞总数更能反映机体的生理或病理状态。白细胞分类计数的目的在于:①观察白细胞增多症、白细胞减少症、感染、中毒、恶性肿瘤、白血病或其他血液系统疾病的白细胞变化情况。②评估红细胞和血小板形态。【检测原理】显微镜法的检测原理:将血液制备成血涂片,经Wright染色后,在油镜下,根据白细胞形态特点逐个分类计数白
6、细胞(一般计数100~200个),并观察其形态变化,然后求得各种白细胞的比值(百分率)。根据白细胞计数的结果,求得每升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的绝对值(绝对值=白细胞计数值×该种白细胞分类计数的百分率)。【方法学评价】白细胞分类计数的方法学评价见表2-39。【质量保证】1.计数误差(1)白细胞分类计数的计数误差与评价见表2-40。1983年,全国临床检验方法学学术研讨会推荐的白细胞分类计数的方案见表2-41。(2)注意事项:白细胞分类计数的注意事项见表2-42。2.质量考核与评价由于手工制备的血涂片上细胞分布
7、不均匀,分类计数结果变化较大,很难对每张血涂片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目前,尚缺乏统一的质量保证方法与措施,关键在于熟练操作技术、严格控制各个操作环节,尽量减少误差。【参考区间】成人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区间见表2-44。【临床意义】1.白细胞总数与中性粒细胞白细胞总数与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多及减少的参考标准见表2-45。在外周血液中,由于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故其数量的增多或减少可直接影响白细胞总数的变化。因此,白细胞总数变化的临床意义与中性粒细胞数量变化的临床意义基本一致。(1)白细胞或中性
8、粒细胞生理性变化:白细胞或中性粒细胞生理性增多一般为暂时性的,去除影响因素后则可恢复正常。白细胞数量的生理性波动很大,白细胞计数结果在30%以内波动多无意义,只有通过定时和连续观察才有诊断价值。中性粒细胞生理性变化的意义见表2-46。(2)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的原因很多,大致上可归纳为两大类:反应性增多和异常增生性增多。另外,某些药物也可引起中性粒细胞增多,如乙酰胆碱、类固醇、洋地黄、肾上腺素、组胺、肝素、氯化钾、锂、铅等。1)反应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