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433115
大小:34.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8-02
《浮力复习课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学科:物理任课老师周炳银授课时间:2017-05-24姓名周炳银年级:八年级教学课题浮力单元测试阶段基础()提高(√)强化()课时计划第(2)次课共(3)次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及公式。 2、计算浮力的方法。 3、物体的浮沉条件。4、浮力的应用。过程与方法:1.通过复习和归纳,学会梳理知识的方法。2.通过复习活动,进一步了解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现象和物理原理。重点难点重点:1、阿基米德原
2、理应用。2、计算浮力的方法。3、物体的浮沉条件。难点:浮力问题的综合运算教学方法测验学生做题(选择题、填空题)教学过程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用弹簧测力计测出一个物体重为4N,然后将该物体浸没在水中,这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为3N,则该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A.7N B.4N C.3N D.1N2、把质量相同的铜块和木块分别浸没入水中,则它们所受浮力( )A.铜块的大 B.木块的大 C.一样大 D.无法判断3、浸在水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的大小决定于( )A、物体体
3、积 B、物体浸没在水中的深度 C、物体的密度 D、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4、把甲、乙两个体积相等的物体放入水中,它们静止时的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乙物体受到的浮力B.甲物体受到的浮力大于乙物体受到的浮力C.甲物体受到的浮力小于乙物体受到的浮力D.无法判断谁受到的浮力大5、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A、和物体本身的重力大小有关 B、和物体的体积大小有关C、和物体的密度大小有关 D、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大小有关6、一个小球悬浮在容
4、器内的盐水中,缓慢往容器中加一些水,则该球()A.上浮至水面 B.下沉至水底C.仍然悬浮 D.先上浮后下沉7、一艘轮船从东海驶入长江后,它所受的浮力( )A.变小 B.不变 C.变大 D.不能确定8、把重10N,体积为1.2×10³㎝的物体投入水中,当物体静止时,物体的状态和所受浮力是( )A.漂浮,F浮=12N B.悬浮,F浮=10N C.漂浮,F浮=10N D.沉在水底,F浮=12N9.质量为200g的小球,轻轻放入盛满水的容器中,溢出160g的
5、水,静止后小球将( ).A.浮出液面B.悬浮水中C.沉入水底D.无法确定10.如图10-3所示,小鱼在水中吐出气泡,在气泡升至水面的过程中,体积会逐渐变大.下列关于气泡受到的浮力和气泡内气体的压强变化情况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浮力不变,压强不变B.浮力变小,压强变小C.浮力变大,压强变大D.浮力变大,压强变小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9分)11、某物块用细线系在弹簧测力计下,在空气中称时示数是15N,浸没在水中称时示数是5N,则此时物块受到水的浮力为_______N,物块的密度为________kg/m3。(水的密
6、度为1.0×103kg/m3)12、小明用弹簧测力计吊着一物块在空气中称时,读数为3N,当把物块浸没在煤油中称时,读数为2.5N,此时物块受到煤油的浮力为___________N;把体积为0.01m3物体浸没在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是__________N。13、质量相等的木块(ρ木=0.6×103kg/m3)和冰块投入足够多水中静止时,木块所受的浮力__________冰块所受的浮力,木块排开水的体积__________冰块排开水的体积。(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4、一个重为8N的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将
7、它浸没在盛满水的溢水杯中,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6N,则物体所受的浮力是__________N,溢出水所受的重力为___________N.15、浸在水中的苹果受到竖直__________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苹果排开的__________所受的重力.16、一油轮在长江中航行时,排开水的体积是300m3,油轮受到的浮力是__________N。若码头卸下了100m3的燃油,油轮排开水的体积变为__________m3。(燃油的密度为0.8×103kg/m3,取g=10N/kg)17、重5N的金属球,浸没在水中时,排开了
8、4N的水,则金属球受到了__________N的浮力,若将其放入足量的水银中,它所受到的浮力为__________N。18、轮船进港卸下货物,吃水深度减少0.6米,如果轮船在水平方向上的截面积为5400m2,那么卸下的货物质量为________。(淡水港口)19、一艘船从鸭绿江驶入渤海,这艘船受到的浮力_______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