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416676
大小:3.72 MB
页数:97页
时间:2019-08-02
《(最新)第六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六讲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康德★★不管时代潮流和社会风尚怎样,人总是可以凭着自己的高贵品质,超脱时代和社会,走自己的正确道路。现在,许多人都为冰箱、汽车、房子而奔波、追逐、竞争。但是,也有不少人不追求这些物质的东西,他们追求理想和真理,得到了内心的自由和安宁。讨论:是生计重要还是道德重要《青年报》2006年6月22日B13版报道,邹云翔2004年被评为“中华食雕九大赚钱名刀”,并先后被评为“中国烹饪雕刻大师”、“中华
2、厨神”,可现在一个大厨师彻底被各大酒店拒之门外,原因是他拒烹野味。一个厨师要与传统的习惯和人性的贪婪去较量,看上去有点“自不量力”,引来很多人的嘲笑,认为他太傻。他也认识到:只有溶到社会中去才有更大的作为办食雕学习班,教授烹饪理念、知识、技巧组织弟子宣传以各种方式“拒烹野味”号召其他饭店厨师加入“拒烹野味”活动发起百万厨师参与全国“拒烹野味”签名活动……有一颗“拒烹野味”的公德心,人品可敬!毅然走上“拒烹野味”的道路,勇气可嘉!坚持初衷不改,行为积极有效,做法可赞!思考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第三节 弘扬社会主义道德第二节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第
3、四节 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第一节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道德的起源与本质道德的功能与作用道德的历史发展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道德与法律在许多方面是相通的,法律为道德提供了保障,道德建设为法律制定提供了目标。道德与法律都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反,体现了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共同意志。道德与法律都是调节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联系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调节方式不同: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而道德主要依靠社会舆论
4、的力量,靠人们自觉遵守。调节领域不同:道德所涉及的范围极其广泛的,包括人们的行为,思想等。而法律只调整人们有关法律的行为。表现形式不同: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一种行为规范,它具有明确的内容,通常以各种法律渊源的形式表现出来。而道德规范的内容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中,并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区别道德与法律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社会规范。道德与法律虽然在调节领域、调节方式、调节目标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和方式存在很大不同,但是二者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服务于经济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道德是被
5、发明的还是被发现的?神启论抑或天赋论?欲望论还是自然论?关于道德古时候“道”与“德”是分开使用,表示不同的意思。“道”指道路,后引申为原则、规范、规律、道理等,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或人们必须遵循的社会行为的准则、规矩、规范。“德”指遵循这种“道”,通”得”。荀子在《劝学》中最早把开始把“道”与“德”联用:“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一词最早源于拉丁语的“moralis”,其原意是风俗习惯、性格的意思,以后逐步引申为原则规范、行为品质、善恶评价等方面的意思。一、道德的起源与本质道德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关于
6、它的起源、形成和发展问题一直争论不休。非马克思主义道德起源说神启论天赋论情感欲望论动物本能论神启论道德是上帝(或佛祖、真主)或具有神秘性的“天”通过启示、征兆指示圣人或君主制定出来的,是神意或天意的产物。这是宗教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关于道德起源的观点。西汉董仲舒:“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中世纪基督教认为,道德的原因就是上帝的存在,上帝不仅能鼓舞人行善,而且能给人以知识和智慧,使人得到真理和美德。《旧约》中的摩西十诫,便是上帝对摩西的启示并通过摩西向教民们宣讲的教规和戒律。天赋论道德是人先天所具有的禀赋。这是主观唯
7、心主义者的观点。“天”指与生俱来、生而固有、不待人为的某种渊源。孟子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即道德出于人不虑而知的良知和不学而能的良能。明代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孟子的思想,认为吾心之良知不仅是至善的道德主体,而且是社会的人伦纲常之根,良知之外再也没有其他的了。康德认为,具有普遍道德价值的东西,只能是来自人的理性本身的善良意志。善良意志是人与生俱来的受理性支配不以环境转移的内在机能,道德就是这种善良意志所发出的绝对命令。良知良能善良意志情感欲望论道德起源于人的某种自然的情感或欲望。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认为,趋乐避苦、自爱自保的感觉欲望
8、是道德的基础和来源。费尔巴哈:“没有快乐感和不快乐感的地方,也就不会有善与恶的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