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240995
大小:8.61 MB
页数:98页
时间:2019-07-28
《中国社会思想史第六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前479年鲁国陬邑(zouyi)人,今山东曲阜(fu)一.孔子生平介绍11、艰难的童年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孔子诞生于鲁国昌平乡内“尼丘”山的一个山洞中(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孔子因“尼丘”而名“丘”,字“仲尼”(“仲”表示排行老二)。3岁时,父亲叔梁纥ge去世,享年69岁。其正妻施氏大权在握,19岁的孔母无法在孔家立足,带着孔子回到了娘家曲阜城内阙que里,过着寄人篱下、受人歧视的艰难生活。3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2、青壮年时期15岁时,孔子立志做学者。17岁,母亲去世……27岁时,
2、孔子开始创办私人学校,开始授徒讲学。此后,孔子拥有了较高的声誉。政治上的辉煌孔子51岁时,担任鲁国首都的市长“中都宰”,政绩卓著,不久升为司空、大司寇(掌管刑狱、纠察等事),后又“摄行相事”在孔子的治理下,鲁国大治。之后,孔子为加强国君的力量,削“三桓”失败,在内外反对势力的排挤下离开鲁国,出访求仕。3、周游列国时期55岁时,孔子开始周游列国,推行儒家学说。此后14年中,东奔西走,处处碰壁,“累累如丧家之犬”,却仍“知其不可而为之”,险些丧命。后虽被鲁国迎回,但鲁终不用孔子。7一个故事:公元前492年(鲁哀公三年)。孔子自谓“六十而耳顺”。6
3、0岁的孔子过郑国到陈国,在郑国都城与弟子失散,独自在东门等候弟子来寻找,被人嘲笑,称之为“累累若丧家之狗”。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2、在上面这个故事中,孔子不仅未能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而且还有性命的危险,他对此持什么态度?思考与讨论1、孔子的主张为什么不被统治者采纳呢?84、晚年时期68岁,孔子回到鲁国。很受尊敬,享受国老的待遇,但政治上得不到重用。孔子退而修诗书礼乐。73岁,患病,不愈而亡。自学礼乐创办私学,收徒讲学周游列国献身文教孔子的一生从政失败10二、孔子与天、天命1、孔子信不信世界上有个最高的主宰呢?2、是否认为万物都来自这
4、个最高的主宰呢?孔子没有明确讨论人的生命的起源问题,但是从他的只言片语中可以推出他相信有一个至高的主宰---天,在统治着万物。证据如下:1、祭祀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论语八佾yi第三》祭祀祖先就应像祖先真的在面前一样,祭神就应像神真的在面前一样。孔子说:“我如果没亲自参加祭祀,就和不祭祀没有什么两样。”思考与讨论:孔子对祭祀的态度,表现了儒家的什么修身内容?诚意(内和外、表和里,形式与内容要一致)2、祈祷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lei)曰:‘祷尔于上下神祗(zhi)。’”子曰:“丘之
5、祷久矣。”《论语·述而第七》《诔》,祷文篇名3、安全感和信心子曰:「天生德於予,桓其如予何?」《论语》述而第七桓魋:魋,音tuí,任宋国主管军事行政的官——司马,是宋桓公的后代。孔子说:“上天把德赋予了我,桓魋能把我怎么样?故事背景:公元前492年,孔子从卫国去陈国时经过宋国。桓魋听说以后,带兵要去害孔子。当时孔子正与弟子们在大树下演习周礼的仪式,桓魋砍倒大树,而且要杀孔子,孔子连忙在学生保护下,离开了宋国,在逃跑途中,他说了这句话。他认为,自己是有仁德的人,而且是上天把仁德赋予了他,所以桓魋对他是无可奈何的。4、敬畏之心孔子曰:君子有三畏:
6、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xia大人,侮wu圣人之言。《论语·季氏》孔子说:“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敬畏天命因果,敬畏地位高贵的人,敬畏圣人的言教。小人不懂得天命因果,所以不知道怕,不尊重地位高贵的人,轻侮圣人的言教。”(1)“畏天命”:一切宗教信仰,信上帝、主宰、佛。这些都是“畏天命”。一个人有所怕才有所成,一个人无所怕,就成为最可怕的人。(2)“畏大人”:对父母、长辈、有道德学问的人有所敬畏,才能听取他人的教诲和忠告。(3)“畏圣人之言”,像我们读《论语》,看四书五经,基督教徒看圣经,佛教徒看佛经,这些都是圣人之
7、言,怕违反圣人之言的人知道因果报应的严重性,也知道该如何为人和做事。5、顺应天意(1)“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论语·宪问》(2)“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6、最高主宰深藏不露、大智慧不着痕迹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第十七天虽然不言不语,无声无息,却主宰着人间的生死福祸,操纵着自然界四时的变化和万物的生灭。总结:孔子认为“天”是最高的、万物的本体和主宰,他对天的态度是:敬畏,顺应,依靠不知不言三、儒家思想产生的背景、目的和核心内容1.背景: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变革,礼
8、坏乐崩;充满着新与旧的矛盾。3.核心内容:(仁、礼、中庸、恭、宽、信、敏、慧、义、信)2.目的:通过恢复周礼,承担传承文化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社会道义25四、同学分享1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