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0240095
大小:295.50 KB
页数:31页
时间:2019-07-28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经济学课件第三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三章土地集约利用一、土地集约利用概述二、“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形成和演进三、土地报酬的实质及其形态四、报酬变化的阶段分析五、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应用(一)、土地集约利用的历史必然是指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质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土地集约利用带有一定的时代特点;还有一定的地域性。(二)、土地利用集约度与集约利用形式相对而言,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的资本较多时,这种土地集约利用形式称为资本集约型;反之,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的劳动较多时,这种土地集约利用形式称为劳动集约型。“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形成和演进(一)“土地报酬递
2、减规律”的早期表述(二)“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中期演变(三)“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发展与完善(四)马克思主义关于土地肥力和土地报酬变化规律的观点(五)几点启示威廉·配第最早注意到“土地报酬递减”现象一定面积的土地的生产力有一最大限度,超过这一限度之后,土地生产物的数量就不可能随着劳动的增加而增加了杜尔阁对“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内涵进行了详细表述撒在一块天然肥沃的土地上的种子,增加劳动投入后,产品产量增加的比例会大于投资增加的比例,直到这一比例达到它所能达到的最大限度为止。超过这一点再增加投资,产量的增加会越来越少,直到土地的肥力被
3、耗尽,投资的增加不会使产量有任何提高安德森首先注意到了科学技术因素的影响作用在合理的经营制度下,土地的生产率可以无限制地逐年提高但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条件下,这种提高是有限的。土地肥力会递减,一定量的土地能供养的人口是有限的威斯特首次正式提出“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在耕作改进的过程中,原生产物数量的增加将耗费日益增大的费用,或者换句话说,土地纯产品和它的总产品的比例是持续递减的“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中期演变马尔萨斯最早提出“土地肥力递减规律”主要观点:“按耕作进展的比例而增加的年产量,和以前的平均增加额比较起来,必然是逐渐地并不变地减少下去的
4、”与杜尔阁的区别:1、从宏观角度分析问题2、分析的是人类整个社会生产过程3、分析对象是不同年代、土地、作物的不同投入所带来的产量的平均变化4、只看到报酬递减,而没看到此前的递增“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发展和完善西尼尔给其内涵增加了“农业生产技术保持不变”这一重要条件引入“若干生产要素投入量保持不变”作为其发生作用的前提条件研究报酬的领域从农业生产部门回到了农业生产单位报酬作为不变生产要素的生产率,演变成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率把“报酬递减规律”从农业领域推广到一般生产领域1、土地报酬与土地肥力不是同一概念2、“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命题没有准确表
5、达该规律的本质3、“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不是针对历史过程,而是在一定生产条件下,一季作物的生产过程4、“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属于与生产关系无关的生产力范畴5、土地单产的提高重要的一条是品种,而品种不在“报酬递减”研究之列几点启示实物形态;价值形态;价格形态土地报酬的实质及其形态对一定面积土地投入中某项变动要素的生产率实质形态产出的实物量报酬=—————————————(实物形态)某单项变动生产要素的实物量产出物的价值(或产值)报酬=—————————————(价值形态)某单项变动生产要素的价值量产出物的价格(或货币额)报酬=———————————
6、——————(价格形态)某单项变动生产要素的价格(或货币额)报酬变化的阶段分析1.自然科学是研究“报酬递减规律”的基础李比希的“最小因子律”:作物产量的多少受所施元素的最小因子的制约;作物产量与养分成正相关“最佳因子律”:直线上升至最高点后直线下降产量上升呈对数曲线;产量上升呈S形2.报酬变化阶段的数学分析报酬变化阶段的数学分析农业生产的函数关系:Y=f(X1,X2,X3,’’’Xn)研究一种生产要素与总产量的关系的函数表达式:Y=Ф(Xi)平均产量(APP)=Y/X边际产量(MPP)=ᅀY/ᅀX研究报酬变化规律,主要是研究边际产量生产弹性(
7、EPP)==·(或EPP=·),表示报酬的变化强弱及变化方向。MPPAPPᅀYᅀXxydydxxy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应用1.正确地认识投入2.正确掌握农业土地利用的集约度3.农业土地集约利用的途径4.非农用土地的集约利用正确地认识投入要想获得土地利用的高效益,就要有大量的投入如果某项固定资产投入已达到最佳点,就不应再增加这种投入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应按照报酬递减规律的思想,求得所有投入的最佳量正确掌握农业土地利用的集约度集约度: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所投资本和劳动的数量。所投越多,集约度越高;反之越低。无机能投入粮食产量(焦耳/公顷)(公斤/公顷)发
8、展中国家2.2*1091223发达国家24.8*1093100中国低产区40.1*1092016中国高产区124.4*10910142全国不同发展水平地区的综合情况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