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源性疾病临床诊断分类治疗方法

药源性疾病临床诊断分类治疗方法

ID:40204342

大小:36.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9-07-25

药源性疾病临床诊断分类治疗方法_第1页
药源性疾病临床诊断分类治疗方法_第2页
药源性疾病临床诊断分类治疗方法_第3页
药源性疾病临床诊断分类治疗方法_第4页
药源性疾病临床诊断分类治疗方法_第5页
资源描述:

《药源性疾病临床诊断分类治疗方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药源性疾病临床诊断分类治疗方法药源性疾病临床诊断分类治疗方法药源性疾病(Drug-induceddiseases),又称药物诱发性疾病,指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如预防、诊断或治疗中,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诱发的生理生化过程紊乱、结构变化等异常反应或疾病,是药物不良反应的后果。这种不良反应发生的持续时间比较长,反应程度较严重,造成某种疾病状态或者器官局部组织发生功能性、器质性损害时,就称药源性疾病。1简介    药源性疾病(Drug-induceddiseases,DID),是指药物引起与治疗作用无关的,并能导致机体

2、某一个或几个器官、某一处或几处局部组织发生功能性和(或)器质性损害的不良反应,既包括正常用法用量下所产生的不良反应,也包括因超量、超时,误服或错用等不正确使用药物所引起的疾病。  药源性疾病比药物不良反应要严重一些,如果发现得早,治疗及时,绝大多数可以减轻症状或者痊愈,但若不能及早发现,耽误了治疗和抢救,则可能引起不可逆性损害,甚至终身致残及至死亡等,造成难以设想的恶果。随着新药品种的增多新型中药制剂的涌现,非处方药物(OTC)的执行以及经济利益的驱动,药源性疾病发生率逐年增多,引起全社会的关注。2历史  药源

3、性疾病与不合理用药相关。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死亡的病人中有1/3是死于不合理用药。据国家卫生部报道,中国每年约有19.2万人死于药源性疾病。从历史上看,20世纪初期至21世纪初来所发生的惊人药害事件就有17起,至少死亡2万余人,还有上万人致残:  20世纪30年代,美国、巴西等国家有许多人用二硝基酚作为减肥药,结果约1万人患了白内障。氨基比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的例子也相当多,仅美国一年就有近2000人死于此病。  20世纪50年代末,一种降胆固醇药三苯乙醇上市不久,结果导致美国约1000人患白内障。  20

4、世纪50年代,欧洲报告了2000名肾脏病人是服用解热镇痛药非那西丁所致,有几百人死于肾功能衰竭。非那西丁对人体的危害一直延续到20世纪70年代还较严重,至21世纪初仍有类似情况发生。  20世纪50至60年代,一种药叫沙利度安,商品名“反应停”,给孕妇治疗妊娠反应,结果产生了近万名严重畸形的婴儿,后来发现是“反应停”造成的。  早在1967年国外学者就发现,有人应用干扰素后会出现寒战、头痛、四肢肌肉酸痛等类似感冒的症状,后来应用聚细胞后亦发现类似的不良反应。有统计资料表明,长期应用左旋咪唑引起“药源性流感样综合

5、征”者达25%,应用利福平致此症者达30%。  中国大约有2000万聋哑人,其中60%~80%与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有关,如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尤以儿童使用者居多。  中国1989年统计表明,药源性疾病发生率为10%~30%。药源性肝脏病发生率为10%左右,肝炎病人中20%是药物所致:消化道药源性疾病发生率高达20%~40%;急性肾功能衰竭病人约5%~20%是药物引起;药源性肺病约4.7%~7.3%。  减肥药芬特明、氟苯丙胺在1996年达到使用高峰,1997年7月18日,FDA发布了公共卫生咨询报告,33

6、人因服用此类药品发生心脏瓣膜变形和反胃,随后其对心脏瓣膜损害的有更多报道,1997年9月15日氟苯丙胺及其右旋体被取缔。3分类  药源性疾病约有200种,截至2013年,尚无统一的分类标准。  3.1根据发生机制分类  为使人们能找到共同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以药源性疾病的发生机制为依据进行分类,则具有简单实用的特点。  1、药理作用相关类  用药剂量决定病变损伤的严重程度,停止用药或减小剂量则能部分改善或完全恢复正常。其发生常受各种药动学及药效学因素的影响,是药源性疾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类,发病率最高,了解药物的药理

7、作用和作用机制,可以预测此类疾病。  2、与促进微生物生长相关类  广谱抗生素等抗生药物抑制或杀灭了体内特别是肠道内的敏感菌,使体内菌群平衡失调,导致耐药菌过度生长,从而引发各种继发的真菌感染及伪膜性肠炎等。此外,各种能抑制免疫反应的抗癌药、糖皮质激素等,也能促进二重感染。本类疾病可以预测。  3、与化学刺激相关类  药品的化学刺激作用决定于药物及赋形剂的化学性质,化学刺激的严重程度则与药物浓度有关,与药理作用无关。例如口服药引起的食道损伤、胃肠黏膜损伤,注射药物引起的局部肿痛、静脉炎;皮肤接触药物发生的皮炎、

8、皮肤坏死。了解药物的化学性质可以预测本类疾病。  4、与给药方式相关类  这是一类因药物特定方法而引起的疾病,其发生决定于药物剂型的物理性质和给药方式,与制剂成分的化学性质和药理性质无关。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则可不发生。如植入药物引起的周围组织炎症或纤维化,口服药片卡在咽喉部,静脉注射药液中的微粒所致血管栓塞,注射液污染微生物引起的感染等。  5、与撤药相关类  这类疾病常发生于长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