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乡村建设实践的文化分析

梁漱溟乡村建设实践的文化分析

ID:40162964

大小:40.01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7-24

梁漱溟乡村建设实践的文化分析_第1页
梁漱溟乡村建设实践的文化分析_第2页
梁漱溟乡村建设实践的文化分析_第3页
梁漱溟乡村建设实践的文化分析_第4页
梁漱溟乡村建设实践的文化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梁漱溟乡村建设实践的文化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梁漱溟乡村建设实践的文化分析200901010005胡池群20世纪二十年代到新中国成立前,以救国强国﹑探讨中国现代化路径为目的的乡村建设运动一度十分盛行。梁漱溟是我国早期乡村建设运动的实践者更是理论家,他提出的通过改造乡村、复兴文化进而改造社会政治体制的乡村建设理念得到乡建派各家一致推许,回顾梁漱溟先生的乡村建设的思想和实践,我们可以发现梁漱溟先生及其追随者在理论的实践中贯穿着一套助人模式。目前我们在思考和探索乡村建设的道路时,反观这段历史是极其有意义的。本文的目的是通过重温梁漱溟先生乡村建设的思想和实践,探讨乡村建设所体现的文化内涵,以及其对当前我国社会工

2、作本土化的启示。一﹑梁漱溟乡村建设的缘起乡村建设运动由何而起呢?梁漱溟说,是起于救济乡村运动。他把破坏农村的力量分为国内与国际两方面,国际列强的经济侵略,对农村经济崩溃的影响尤其深远。他用三分法把破坏力分为:(1)政治属性的破坏力;(2)经济属性的破坏力——外国经济侵略为主,洋行买办等为破坏乡村的助手;(3)文化属性的破坏力——礼俗制度学术思想的改变所带来的种种破坏力。从时间来说,近百年前半期是近代都市文明的路,学西方破坏了中国农村,后半期是反都市文明的路,学西方破坏了中国乡村。早在1926年,梁漱溟就决心走乡治救国之路,1928年在广州连续作“乡治十讲”并

3、起草《请办乡治讲习所建议书》[1],其乡村建设思想日渐成熟。1929年到河南创办村治学院,写了《河南村治学院旨趣书》[1],任教务长,主讲村治理论,接编《村治月刊》。1930年村治学院结束,梁漱溟为筹备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撰写《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设立旨趣及办法要》[2],首次以较为通俗的“乡村建设”代替“乡治”。他办起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开设乡村书店,出版《乡村建设》杂志,制订《乡学村学须知》[2],兴办乡农学校,把行政系统转化成教育机构,使教育力量与行政力量合一。梁漱溟既是乡村建设运动的实践者更是理论家,作为乡村建设运动的领军人物,正是他在1930年正式提出

4、乡村建设口号并进行理论探讨,指明了乡村建设方向,构建出一个“社会本位的教育系统”[2]。“乡土社会”概念出自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其内涵主要指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的以村落或宗亲为基本单元的没有陌生人的社会。梁漱溟设计的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谁来实现呢?他说:“中国问题之解决,其发动主动以至于完成,全在其社会中知识分子与乡村居民,合并一起所构成之一力量。解决中国问题的动力,要在知识分子和乡下人身上求,已是无疑,不必再说。要研究的是他们以如何方式构合成一力量。那自然就是我们乡村运动这一条道了。”走什么道路能实现呢?即由他所主张的乡村建设运动来实现。二﹑乡村建设

5、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梁漱溟认为,中国问题根本不是对谁革命的问题,而是改造文化,民族自救,重大的民族自救文化改造问题,早掩盖了其它问题。。梁漱溟的文化哲学观是其乡村建设的理论指导。他认为,物质即“身”的需求是人生存的基础和前提;道德精神即“心”的需要是人的类本质;终极关怀即生命的归宿则是人永恒的追求。他认为中国旧社会结构的崩溃是因为中国文化的失败,“近百年来以世界交通,使中国与西洋对面。只见他引起我们的变化,诱发我们的崩溃,而不见我们影响到他有何等变化发生,这无疑地是中国文化的失败。”梁漱溟把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列成人类文化顺次发展的三条路向:第一条路向—

6、—西方文化,是以意欲向前发展为其根本精神的;第二条路向——中国文化,是以意欲自为调合为其根本精神的;第三条路向——印度文化,是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在第一条路向中,西洋人的意欲是向前看的,即是“向外用力”的,即向自然界争取物质,向社会争权夺利。因为这样地去“争”,所以西洋人能够征服自然,发展科学和民主。但是到了现在,西洋人走的第一条路向,已经到了尽头,必然要走到第二条路向来,中国人最初没有走完第一条路向,从两千多年前以来,就跨进了第二条路向。中国“向里用力”,即“不向自然界争取什么,也不向社会争取什么,一切安分知足,寡欲,摄生,随遇而安,自己的意

7、欲发生矛盾,就能自为调和”。因为“不争”、“向里用力”,所以科学和民主都不发达。这是孔家生活的最宝贵的路向。在这第二条路向中,物质文明虽不发达,而精神生活却优越于西洋人。第三条路向的印度文化,是意欲的方向向后看。印度人不谈现世的人生问题,而是要超脱人生问题,这是佛家生活的路向。印度不待走完第一和第二两条路向,早就进入了第三条路向,所以印度文化比较中国文化更为早熟,中国文化没有走完第一条道路,就过早地走到第二条道路上来,所以“不合时宜”,受了很大的“病痛”,即由于文化的失败而引起现时社会组织的崩溃。梁漱溟认为,中国建设不能走发展工商业之路,中国也不能走苏联的路

8、,只能走乡村建设运动之路。因而中国的经济建设必然是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