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预防医学物理因素》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四节物理因素及其危害气象条件噪声振动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一、高温物理因素一般都多为自然存在预防措施将其控制在“正常范围”“适宜范围”不是设法消除、替代或是一概而论地降低其水平(一)高温作业定义:(1▲高温作业:系指工作地点有生产性热源,当室外实际出现本地区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时,工作地点的气温高于室外2℃或2℃以上的作业。(2)高温车间:一般也将热源散热量大于23w/m3的车间称为高温车间。高温作业-----系指工作地点具有生产性热源,当室外实际出现本地区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时,工作地点气温高于室外温度2℃或2℃以上的作业。本地区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累积前十年中每一年气温最高的一
2、个月的日平均气温资料,其气温均值为~。各地区此温度不同,有表可查。大连地区为27℃▲(二)高温作业的类型高温+强辐射作业:冶金工业(炼焦.炼铁.轧钢车间)机械制造工业(铸造.锻造.热处理车间)陶瓷.搪瓷.玻璃.砖瓦制造(炉窑车间)火力发电.轮船轮机舱(锅炉车间)高温+高湿作业:印染.造纸.水产品加工纺织.屠宰.深矿井作业桑拿浴夏季露天作业:农田.建筑.搬运等特点:气温高热辐射强度大相对湿度小的干热环境特点:温度35℃相对湿度80%高温.高湿.低气流的湿热环境特点:高温.强辐射的作业环境(三)高温作业对机体的影响1.机体生理功能调节(1)体温调节:在中枢神经(下丘脑)调节下,散热↑,
3、皮肤血管扩张,大量血液流向体表,使皮肤温度上升,汗腺分泌↑,维持体温在正常范围中心体温(通常用直肠温度表示)38℃是高温作业工人生理应激体温的上限值蓄热过量----超出体温调节能力----发生中暑(2)水盐代谢:机体重要散热途径之一。大量出汗---水盐大量丢失,导致水和电解质紊乱,甚至引起热痉挛(3)循环系统:大量出汗使血液浓缩,血粘稠度加大,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皮肤血管扩张,血压降低,心跳加快,心输出量加大,使心肌负荷加重(4)消化系统:高温作业时,消化酶活性降低,胃肠道蠕动功能下降,机体消化功能降低(5)神经系统:运动区出现抑制,肌肉活动减弱而减少产热(6)泌尿系统:汗腺排出↑,
4、尿液浓缩,肾负荷的加重,尿中可出现蛋白、红细胞管型,甚至可发生肾功能不全2.热适应1.热适应是指人在热环境工作一段时间后对热负荷产生适应的现象。2.一般在高温环境下劳动数周时间,机体可产生热适应,3.与未热适应者相比较:热适应者汗量增加,汗液中无机盐含量却减少,体温和心率较低。(四)中暑1.定义:高温环境下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等而引起的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热致疾病。2.致病因素:(1)主要致病因素:环境温度过高、湿度大、风速小、劳动强度过大,劳动时间过长(2)诱因:疲劳、睡眠不足、体弱、肥胖、尚未热适应(易诱发中暑)。3.发病机制与临床
5、表现:按发病机制中暑可分为▲三种类型:热射病(包括日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临床上往往难于区分,我国职业病统称它为中暑。(1)热射病:体温极度升高,损伤机体尤其中枢神经系统的组织所致。临床特点:突然发病,体温可高达40℃以上,开始大量出汗,以后则“无汗”而呈“干热”,并伴有意识障碍、嗜睡、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2)热痉挛:●多发生在干热型、湿热型高温作业●人体大量出汗造成钠.氯.钾等严重丢失,水和电解质平衡紊乱,引起神经肌肉产生自发性冲动,出现肌痉挛●临床特点◆肌肉痉挛伴收缩痛,以腓肠肌为多见◆患者意识清楚,◆体温多正常。(3)热衰竭:●多发生在高气温、强热辐射的生产环境●发病
6、机制不明.多认为是因皮肤血流增加,而导致脑部暂时血供减少●临床特点◆起病迅速,主要表现为头昏,头痛,多汗,口渴,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现皮肤湿冷◆血压下降、脉搏细弱、晕厥,轻度脱水等◆体温正常或稍高◆一般不引起循环衰竭4.诊断按照我国《职业性中暑诊断标准》(GBZ41-2002)(1)中暑先兆:在高温环境工作一定时间后,出现头昏、头痛、口渴、多汗、全身疲乏、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升高。(2)轻度中暑:除中暑先兆的症状加重外,出现面色潮红、大量流汗、脉搏快速等表现,体温升高至38.5℃。(3)重症中暑:出现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之一者,或混合型者,可诊断
7、为重症中暑。5.中暑治疗中暑先兆与轻度中暑:脱离高温作业环境,阴凉通风的地方休息,补盐,补液,对症处理。可选服: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丸.片重症中暑:迅速降低过高的体温(物理降温药物降温),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补液量24小时内不超过3000ml。补液不宜过快,以免引发肺水肿和心功能不全),补VitC,VitB等积极防治休克和脑水肿二.噪声(一)基本概念1.声音与噪声<20Hz20-20000Hz>20000Hz次声声频超声(1)噪声(2)生产性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