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探究活动的几点尝试

初中数学探究活动的几点尝试

ID:40092882

大小:53.51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7-20

初中数学探究活动的几点尝试_第1页
初中数学探究活动的几点尝试_第2页
初中数学探究活动的几点尝试_第3页
初中数学探究活动的几点尝试_第4页
资源描述:

《初中数学探究活动的几点尝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论文类别:中学数学初中数学探究活动的几点尝试摘要:本文就初中数学教学中为什么要重视探究活动,如何进行探究活动的教学,有效的探究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哪些数学思维。笔者通过多年的探究式教学谈了几点尝试。关键词:数学探究活动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新课标认为:“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让课堂充满创新活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不能只是单纯地回答已有问题,而是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表达自己对生活中数学问题的理解和想法,并把这种行为升华为一种习惯。实际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数学教学的

2、本质,包括数学教师在内的理科教师,只有让学生的探究行为成为一种习惯,才能实现教学的最高理想: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科学精神和强烈求知欲望的人。这样就可以避免:沉溺于知识讲解而不能自拔,导致身心疲惫、事倍功半。但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养成良好的探究品质?现就我个人多年的工作实践,谈谈自己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探究能力培养的几点尝试:一、率先垂范,循循善诱,引领学生走近探究,品味其间趣味任教数学二十多年来,我发现绝大部分的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没有学会“探究”,而只是一味的凭经验。容易的问题凭借着经验可轻松过关,可当解题遇到困难凭借经验解决不了时,便常常把问题搁置一边,等待

3、同学或老师的讲解,从而使思维再次受到束缚,周而复始,就让数学探究深深锁于心底。当我百思不得其解时,叶圣陶老先生的“教是为了不用再教”给了我启示。于是我决定为学生做出探究示范,教给他们探究的策略,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教学中,在解答某些题目时,我并不事先提示和讲解,而让先读题分析,后分组讨论。学生会沿着不同思路去探究,有时“撞得头破血流”,发现此路不通,这时我会鼓励学生,不能泄气,应冷静之后再思考。千回百转之后终于柳暗花明,我也在学生面前尽情流露探究之后成功的喜悦。例如:在学习“探索规律”一节课时,我和学生一起探索图形、数字等一系列规律,遇到了下面这道题:合作探究:

4、用棉签按下图的方式搭正方形,搭1、2、3、4个正方形分别需要多少根棉签?搭n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棉签?-4-用棉签搭正方形时,计算棉签的根数有几种不同的方法?……(n)(2)(1)这个问题对部分学生很容易就得出答案,因为小学时有基础。但我并没有急于给出答案,仍是让学生用棉签实际摆一摆,并让他们思考计算棉签的根数的不同方法。结果出乎我意料,小组汇报时竞有很多种计算办法,如:①4n-(n-1),每个正方形按4根计算,再去掉公用的(n-1)根;②2n+(n+1),上面横排了n根,下面也横排了n根,共2n根,竖着排了(n+1);③1+3n或3n+1,最前面或最后面

5、的那根不动,每增一个正方形就多3根;④4+3(n-1),最前面的那个正方形有4根,以后(n-1)个正方形就多了3(n-1)根;课堂还有很多学生争相汇报!这样让学生体验了从形的角度理解规律,又让他们从数的角度去理解此规律。得出这么多种计算办法,体现学生探究知识魅力,如此上课也活跃了课堂气氛,体验成功中喜欢上了探究。慢慢地,他们不再似以前那般沉寂,数学课中有了更多的争论,更多的问题,更多的答案,更多的欢笑。学生们从中探究出问题,探究出了门道,探究出了学数学的乐趣,探究的热情空前高涨!二、变幻习题,多层练习,指导学生走进探究,体味其中妙处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

6、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因此,教学中要利用“学生渴望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努力探求创新的思路。而我也灵活恰当的运用课本中的习题,打开了学生通往探究之路的大门。课本中有一些探究性的问题,它是一种集综合、探究、创新于一体的新题型,它注重对学生归纳类比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探究能力的考察。对此类习题加以提炼并与同类题型进行归纳、综合,从而把课本习题引申、拓展、变化,展示给学生一个新的思维空间。这样就变死板的知识传授为猜想、探究的过程,从而增添数学课的

7、情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比如下面的一道习题:如图(1)所示:△ABC内接于⊙O,AD为△ABC的高,AE是△ABC外接圆的直径。(1)求证:AB·AC=AE·AD(2)若AE与AD重合,AE不再是△ABC外接圆的直径,AD也不再是△ABC的高,如图(2),那么(1)中的结论还成立吗?若不成立,添加一个条件_________,便可使(1)中的结论成立。-4-(3)若△ABC的外接圆的半径为R。   求证:S△ABC=(4)你利用(1)中的图形,稍作变化,还能改编出其它的题目吗?    这一系列的变题、改题,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其中(2)和(3

8、)是在(1)题的基础上,利用(1)题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