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904620
大小:158.86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7-14
《有什么样的老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当代教育家2015-08-2414:37:02基础教育阅读(666)评论(2)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媒体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举报 作者:当代教育家研究院陈洪杰 (吴正宪: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小数室主任,北京市特级教师,国家督学,国家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委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获“全国模范教师”、北京市“人民教师奖”等荣誉称号。) 吴老师的数学教学被称作“爱与美的旋律”,听了今天“面积的认识”这一课,有了更多切身的体会。 课始,以尼罗河水泛滥引出历史上测量面积的需要,这既
2、是数学文化的渗透,也是告诉学生:数学概念不是凭空抽象而来,而是有其产生的历史渊源。画下两块“田”,直接涂满,干脆利落地初步区分了周长和面积。接着,让孩子们用手指去指“田”的边一周,又让孩子虚拟地摸整块“田”,这是用不同的动作来区分周长和面积的不同表象。孩子的智慧在指尖上,其实说的是孩子的思维特点不是概念、命题之间的推理和演绎,而是通过操作来建构认识。这样的设计符合儿童心理。而且,在周长和面积的对比中学习面积,既复习了旧概念,又将旧概念作为了新概念学习的拐杖,而更加重要的是:从新课的学习开始,就注意让学生区分周长和面积(两者的混淆,是小学阶段的老大难问题),可谓一举三得。
3、 接下来是对图形进行分类:封闭的、非封闭的,这是让概念精确化。数文具盒的表面,这是让学生感知面在体上。学生无序地数,教师有序地数,但在吴老师这里,有序思维的渗透,不是靠说,而是巧妙地数一组就叹一口气、歇一会儿。这种方式有点像游戏,又有点像模仿孩子学习累了的表情和语气,但就是不像数学!而这,恰恰是吴老师的高明之处:没有了数学的冷硬枯燥,拉近了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学生才更容易接受。而只有从情感上接纳了,孩子的学习才能进入理解和探究的层次。在厌恶的情感背景下,孩子们的学习只会是低层次的。 这节课的活动量非常大! 在上述的活动之后,又有了比较不同颜色纸张大小的活动、男女生猜方格
4、比纸片大小(体会统一度量单位必要性)的活动、感悟由一维的长度单位到二维的面积单位彼此联系的活动、拿1平方分米小纸片量不同东西的活动、体验等积变形(面积不变)的活动。但,所有这些活动给人水银泻地的流畅感觉。 这种流畅感,不仅仅源于吴老师教学水平的高超(尤其是借学生的生成“滑入”下一环节的技艺),更在于吴老师对学生的热爱,她的个人气质给教学环节注入了灵魂,注入了润泽的力量。 这堂课中很值得关注的是吴老师的两类提示语:“不着急”“停30秒”和“有啥感受”“面积长什么样”。有时,这两类提示语结合使用。前者是时时给孩子们驻足回顾的时间,让学生有时间把问题再想一想,不在于得到最后
5、的结果,而在于驻足思考的过程体验。在学生将图形分成封闭、非封闭两类,并用手“刷”了封闭图形和墙后,吴老师问“对面积有啥感受”,学生还没说,吴老师又说“不急,停30秒”。在学生提出“周长越大,面积越大”并有学生纷纷附和之后,吴老师肯定了学生的猜测,但又说“不急”。在男生看到的纸有24格、女生看到的纸有6格,而学生纷纷说男生看到的纸大,吴老师又说“等30秒”…… 这么多的等待,看似不解决问题,但却丰厚了学生的体验,延长了思维的时间和深度。而这恰恰是当前课堂最缺少的!——当下的很多课堂太快了,太急功近利了,恨不得孩子一回答就是标准答案,孩子提出问题来,当堂就能解决。而老师的提
6、问常常也是清晰的、明确的,不会问“有啥感受,长什么样”之类,而恰恰这一类提问的词才能包容学生原生态的、多元化的语言。正因为问题模糊而指向却是清楚的,所以学生才能说出“面积是周长里面的那一部分”“周长有多大,面积就有多大”(你能理解学生的意思吗?)“面积没有固定的样子”“面积长在各个地方”,等等。这么鲜活的理解,比直接背出面积的定义好一百倍。需知,对于概念,得意即可忘言。 这堂课,笔者也被请上课堂两次。第一次是吴老师说后面听课的叔叔的手掌接近1平方分米,我赶紧跑过去把手掌和学生手里的1平方分米的纸片作对比。刚跑回来坐下,有学生说,叔叔屁股上的裤兜是1平方分米,于是只好再次
7、上台微微侧身对着摄像机,让孩子把纸片往裤兜上贴,大家哈哈大笑。课堂上这样的小插曲,会让孩子们觉得好玩吧?如果学生觉得好玩,那这个插曲就有意义了。 当课结束,学生们主动和吴正宪老师一一告别,有的孩子还要说上几句。这个画面是温暖的!一堂课的时间,吴老师就和孩子们建立起了亲密的关系,就让孩子一一不舍,这再次提醒我们:教室里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教育。 为吴老师点赞! 附: 访谈:有关教学需要关注什么的3个问题 来源:千课万人 记者:在数学教学中您最关注的是什么呢? 吴正宪:我认为唤起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的第一要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