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886942
大小:312.81 KB
页数:25页
时间:2019-07-14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与SFB》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与SFBT德阳市教科所积极心理学是当代心理学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它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主张挖掘人类的潜能,以促进人的健康成长。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它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工作开始产生重大的影响。正如有学者所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正在成为2l世纪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流。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等(1997年)认为,传统主流心理学是消极的心理学,更多地关注人的消极方面,成了疾病或健康的科学,心理学包括学校心理学都是通过问题和缺陷观察世界的,这种矫正心理疾病的模式统治了心理学半个世纪。目前在学校存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倾向、滥用心理测量技术等就是具体表现。一、积极心理学思潮
2、的兴起积极心理学是对病态心理学的反叛,“是以一种新的视角诠释心理学”。正如积极心理学运动的旗手,美国前心理学会主席塞里格曼所说的,积极心理学并没有改变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但不同于以往心理学关注心理疾病和障碍的研究,而将心理学的研究关注点放在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方面,是一门旨在促进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发展完善和自我实现的科学。美国中小学将心理健康视为学生学业与人生成功的基础与关键,并认为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能够保证学生学业与人生的成功。因此,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上是以成功为导向的,更多地关注学生内在力量的增加与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关注为学生的成功提供恰当的指引,确保每
3、一位学生的成功。目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存在以问题导向为主的现象,较多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较少关注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以及对学生成功的指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据教育对象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以人的向善性为价值取向,运用积极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从正面发展和培养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防治各种心理问题,促进个体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因此,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主要特点:三、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现为一切从积极出发,用积极的视角发现和解读问题的积极方面,用积极的途径培养积极的品质,用积极的思想浇灌积极的心灵,用积极的过程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用积极的
4、态度塑造积极的人生。研究取向的调整同时体现在人性观、价值观、教育观、学生观等一系列观念的变化与革新。(一)取向调整:从“消极预防”转向“积极培养”人性观上,从关注人性的弱点与缺陷到关注人性的善端、潜能与美德,积极品质养成的过程就是消极品质退场的过程。价值观上,从重视少数学生的消极问题转向关注多数学生的积极品质,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尤其是积极品质的全面提高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诉求。教育观上,从以心理问题的解决为己任到关注个人潜力的挖掘与善良美德的培养,与其消极地应对心理问题不如积极地促进人性的成长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念。学生观上,从对学生被动性、消极性的诠释转
5、向对学生能动性、建构性、积极性的欣赏。学生就像花草一样,只要有了适宜的环境与条件,自然就会追求茁壮成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预防性目标与发展性目标,不过传统心理学理论关注、研究较多的是如何预防疾病、解决心理问题、克服心理障碍。积极心理学超越了适应性目标,旗帜鲜明地将心理健康定义为积极认知的培养、积极体验的回味与积极人格的形成。(二)目标提升:从“适应”转向“积极”在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虽然也重视情感体验,但重视程度明显不够。积极心理学将积极人格的形成作为基本的追求。而积极体验则是形成积极人格的基本途径。所谓积极体验,是指个体满意地回忆过去,幸福和从容不迫地感受现在,并对未来
6、充满希望的一种心理状态。正如英国威灵顿公学谢尔顿校长所说:“任何学校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具有幸福感和安全感的青年男女。”(三)方法变革:从“感知为主”转向“体验为主”增进个体的积极体验是发展个体积极人格、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的一条最有效的途径。以体验、参与、合作、活动、内省为主要手段,以咨询、干预为辅助手段,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为主渠道,构成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论基础,从而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相对单一,或单纯以课程来开设,或者增设咨询中心,似乎仅属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工作范畴。然而积极心理学重视组织系统的重要性,这种观点决定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
7、多途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倡全方位、全过程、全面渗透、全员参与的途径,形成以学校分管领导为统领,以专业心理教师为核心,以班主任为骨干,以学科教师为生力军,以家长为后援,以正向校园文化、社会环境和媒体宣传为积极氛围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立体网络。(四)途径:从“单一”转向“多样”SFBT在学生心理咨询与辅导中的运用焦点解决短程心理咨询的基本观点一种正向、积极的思考观点面对问题时把注意力放在探讨问题的解决上,而不是探讨问题发生的原因。强调每个人都是自己问题的专家强调正向例外,创造改变,小的改变会带来大的改变。一学生与班主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