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854200
大小:950.10 KB
页数:33页
时间:2019-07-13
《制中医眼科学——风牵偏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风牵偏视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眼科教研室彭耀崧教学目的与要求熟悉风牵偏视的病因、症状、治疗要点。概述病名含义具有眼珠突然偏斜,转动受限,视一为二等临床特点,且多因风邪而起,故称风牵偏视。《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神珠将反瞳神反背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麻痹性斜视有关斜视的几个概念双眼单视:当注视目标时,视觉冲动通过每眼的视觉传导系统,传导到大脑皮质后,在视中枢融合成为一个单一的物象,称为双眼单视。双眼单视的条件:1.共同视觉方向2.视网膜对应点两眼12条眼外肌间力量的平衡及密切合作是维持双眼运动,协调并保持双眼单视的必要
2、条件。斜视两眼不能同时注视目标时,视轴呈分离状态,其中一眼注视目标,另一眼偏离目标。分:共同性斜视、麻痹性斜视共同性斜视为两眼不能同时注视一目标,眼位呈偏斜状态,但各注视方位斜视度并无明显改变。以水平斜视为多见。分:调节性内斜视共同性内斜视非调节性内斜视共同性外斜视调节性内斜视麻痹性斜视六条眼外肌处于一定平衡状态以维持眼球的正常眼位。若一条或几条眼外肌发生麻痹,眼球向麻痹肌作用相反方向偏位,称为麻痹性斜视。历史沿革《灵枢·大惑论》谓邪中于项,乘虚入脑,引目系急,以至目眩睛斜,视歧而见一物为两物。《诸病源候论·目病诸候》谓:
3、“人脏腑虚而风邪入目,瞳子被风所射,睛不正则偏视”。历史沿革(续)《太平圣惠方·治坠睛诸方》说:“夫坠睛眼者,有眼中贼风所吹故也。风寒入贯瞳人,攻于眼带,则瞳人牵拽向下,名曰坠睛也”。《证治准绳·杂病》说:“目珠不正,人虽要转而目珠不能转,乃风热攻脑,筋络被其牵缩紧急,吊偏珠子,是以不能运转……。血分有滞者,目亦赤痛;失治者,有反背之患”。病因病机“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正气不足,卫外失固阴血亏少,络脉空虚---风中经络脾湿生痰,复感风邪阴虚阳亢,风动夹痰---风痰阻络中风后遗,气虚血滞——脉络瘀阻头面
4、外伤,经络受损——瘀血停滞患侧经络气血不行,筋肉失养,弛缓不用健侧筋肉正常,牵引眼珠偏向健侧西医学的病因先天性眼外肌的先天发育异常后天性1、周围神经麻痹2、细菌的毒素所致的神经炎症3、肿瘤4、脑血管疾病5、眶及脑部外伤6、外来的毒物损害支配眼外肌的神经临床表现1、眼球运动受限2、复视3、全身症状眩晕、恶心、步态不稳等。4、代偿性头位5、斜视第二斜视角大于第一斜视角六对主要配偶肌在眼球向六个注视方向共同运动时,各眼外肌最大作用方面示意图两眼视网膜对应点同侧性与交叉性复视右眼内直肌麻痹时的代偿头位右眼下斜肌麻痹时的代偿头位测定
5、斜视角的方法角膜光点反映法(最常用简便易行)方法:检查者与病人相对而坐,嘱病人注视眼前30cm处的灯光,观察两眼角膜上光点的位置。结果:斜视眼角膜上反光点的位置相当于瞳孔缘,斜视度为10--15º;位于角膜缘处为45º;位于瞳孔缘与角膜缘之间为25--30º。三棱镜遮盖法Maddox杆法同视机等角膜缘瞳孔缘45°10~15°25~30°麻痹性斜视与共同性斜视的鉴别麻痹性共同性发病眼球运动斜视角复视头位代偿发病骤然向麻痹肌动作方向障碍第二斜视角>第一斜视角有有逐渐进展无异常第二斜视角=第一斜视角无无辨证论治多与痰阻、气滞、血
6、瘀等有关治疗:祛邪通络,使气血运行复常辨证论治——内治卫外不固,风邪中络:黑睛猝然偏斜,转动受限,视一为二。多兼有恶寒发热、头痛、舌苔薄白、脉浮等治则:疏风通络方药:小续命汤加减内治(续)肝血不足,风中脉络:眼症同上。面色无华,平素头晕耳鸣,舌淡脉细。治则:养血祛风方药:养血当归地黄汤(当归熟地芍药川芎藁本防风白芷细辛)内治(续)脾虚湿盛,风痰阻络:眼症同前,平素食少纳呆,泛吐痰涎。舌苔厚腻,脉弦滑。治则:健脾化痰,祛风通络方药:六君子汤和正容汤加减正容汤(白附子胆南星法夏僵蚕羌活防风秦艽松节甘草)内治(续)肝阳化风夹痰上
7、扰:眼症同前。素有头晕耳鸣,失眠梦多,腰膝酸软等。舌红苔黄,脉弦细或弦滑。治则:平肝潜阳,化痰息风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内治(续)气虚血滞,络脉瘀阻:有中风病史,遗留目珠偏视,舌淡或有瘀斑,苔白脉细。治则:益气活血,化瘀通络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针刺疗法常用穴睛明瞳子髎承泣四白阳白丝竹空太阳攒竹颊车地仓合谷太冲行间风池手术经治疗无效者,可手术古代拨法现代斜视矫正术小结含义:眼珠突然偏斜,转动受限,视一为二的眼病。病因病机:风、痰、瘀等——经络气血不行,筋肉失养,弛缓不用。表现:眼球运动受限;复视;眩晕、恶心、步态不稳等;代偿性
8、头位;斜视。治疗:内治为主。结合全身辨证。祛邪通络,使气血运行复常。治疗无效者——手术。复习思考题何谓风牵偏视?风牵偏视有何临床特点?试述本病的病因病机与辨证论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