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817232
大小:1.13 MB
页数:89页
时间:2019-07-12
《深部真菌感染高危因素及诊治的介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深部真菌感染高危因素及诊治的介绍TableofContents真菌分类及流行病学1危险因素3诊断4治疗5发病机制2真菌分类:(导致人类发病)根据侵犯人体部位,可将真菌分为两大类浅部真菌----主要侵犯皮肤表层角质层、毛发、和指甲。深部真菌----侵犯皮肤角质层以下、粘膜、深部组织和内脏器官,在一定条件下可播散引起全身感染。致病性真菌:组织胞浆菌、球孢子菌、类球孢子菌、皮炎芽生菌、着色真菌、足分支菌、孢子丝菌等。条件致病性真菌:念珠菌属、隐球菌、曲菌、毛霉菌、放线菌、奴卡菌属等。(毒力低,对正常人群不致病,诱发因素存在——人体内、外界的真菌可引起感
2、染)在免疫功能受损的病人中,由致病性真菌所致的感染常为致命性的。在深部真菌病中,条件致病性真菌占重要地位根据致病性分为:按病原菌生长形态特性分类霉菌组(molds):菌落形态可产生分枝的丝状菌丝,曲菌(Aspergillus)、毛霉菌(mucoraceae)即属于此类。酵母菌(yeasts):单细胞真菌,呈圆形或卵圆形,隐球菌属(cryptococcus),其中又以新型隐球菌最具有临床意义。类酵母样菌(yeast-likefungi):在组织内菌丝为主,培养基上产生类似葡萄球菌的菌落。念珠菌属(Candida),其中以白念最多见,其次有热带念珠菌,
3、克柔念珠菌等双相样菌(dimorphicfungi):37度试管或组织上生长,呈酵母菌样,22度培养呈菌丝体生长。组织胞浆菌(Histoplasma)、球孢子菌、类球孢子菌、皮炎芽生菌等属于此群。流行病学致病性真菌:多呈地区性流行——南北美洲。条件致病性真菌:外界环境(空气、尘埃,土壤)人体(皮肤,口咽,消化道,阴道)医院(医疗器械,未加热食品:饼干、冷冻汤、果汁、蔬菜、水果、水及乳制品)条件致病菌感染——呈上升趋势,为继发性感染(呼吸道、皮肤、消化道粘膜损伤)真菌是院内感染常见微生物院内感染的——8~15%最常见的病原菌——念珠菌、曲霉白色念珠菌
4、——40%~60%曲霉——5.9%~12%院内常见真菌感染的特点念珠菌:占真菌感染的80%,白色念珠菌(46%)光滑念珠菌(19%)(顽固性真菌)热带念珠菌(13%)(部分耐氟康唑)近平滑念珠菌(11%)(部分耐氟康唑)其它:(11%)克柔念珠菌(耐氟康唑)葡萄芽念珠菌(耐AmB)早期——侵犯粘膜局部(口炎、咽炎、食道炎)严重——侵袭性感染,菌血症播散,侵犯内眼,视力下降念珠菌侵入途径和感染部位C.Parapsilosis近平滑C.Tropicalis热带C.Albicans白念C.Krusei克柔C.Glabrata光滑真菌侵入途径外伤、烧伤接触
5、、吸入常驻真菌条件致病医源性侵入隐球菌:引发脑膜炎、脑膜脑炎多见于AIDS患者。曲霉菌:一般初期多感染在肺—以后播散至全身.毛霉菌:侵犯血管造成损害—组织坏死倾向。病死率念珠菌感染——30%~60%念珠菌血症——40%~75%曲霉——5.9%~12%光滑念珠菌和热带念珠菌感染的病死率明显高于白念珠菌等其它念珠菌曲霉感染发生率低,但其病死率高,是免疫功能抑制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TableofContents真菌分类及流行病学1危险因素3诊断4治疗5发病机制2发病机制致病性真菌:进入人体——原发感染(如肺)免疫防御功能正常,不出现临床症状——隐性感染真菌
6、量多,免疫功能低下,出现感染:败血症、心内膜炎、尿路、中枢、骨关节、皮下软组织等条件致病性真菌:不致病,诱发因素作用——引起感染内源性真菌——常播散致各个脏器外源性途径——感染部位较局限发病因素有三个方面菌体方面:如白色念珠菌细胞壁含甘露糖,能增强白念菌的粘附力,从而引起感染;其次它在组织内常呈菌丝体,不易被吞噬,也增强了致病力。新型隐球菌在体外无荚膜,但在人体内很快形成荚膜,荚膜多糖保护菌体不受吞噬作用的破坏,并使中枢神经系统发生机械性损伤。皮炎芽生菌和球孢子菌的厚壁也有对抗白细胞吞噬作用等。机体方面:中性粒细胞的功能和细胞免疫低下的基础病患如白
7、血病、淋巴瘤、糖尿病和AIDS等。过敏反应也为另一发病因素,多数真菌的病原的抗原经皮内注射后可有明显的局部反应或全身反应,如球孢子菌病的结节红斑和胸腔积液可能为过敏反应的一种表现。与其它科室的患者相比,ICU患者最突出的特点是其解剖生理屏障完整性的破坏。ICU患者往往带有多种体腔和血管内的插管,且消化道难以正常利用,较其他患者具有更多的皮肤、粘膜等解剖生理屏障损害因此使得正常定植于体表皮肤和体腔粘膜表面的条件致病真菌,以及环境中的真菌易于侵入原本无菌的深部组织和血液。TableofContents真菌分类及流行病学1危险因素3诊断4治疗5发病机制2
8、危险因素一、免疫抑制性治疗:免疫抑制剂、皮质类激素、恶性肿瘤病人、器官移植、化疗、放疗二、免疫抑制性疾病:中性粒细胞减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