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软组织疼痛的理论和知识

有关软组织疼痛的理论和知识

ID:39726828

大小:715.00 KB

页数:65页

时间:2019-07-10

有关软组织疼痛的理论和知识_第1页
有关软组织疼痛的理论和知识_第2页
有关软组织疼痛的理论和知识_第3页
有关软组织疼痛的理论和知识_第4页
有关软组织疼痛的理论和知识_第5页
资源描述:

《有关软组织疼痛的理论和知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有关软组织疼痛一些理论和观点浙江中医学院杨米雄关于疼痛疼痛定义尚未不统一疼痛:是人体的一种感觉与体验,同时还伴有不愉快的情感改变。可分为:急性疼痛有生理学意义慢性疼痛基本上是一种疾病。慢性软组织疼痛是最常见的疼痛。解除病人的疼痛是医生的职责一、疼痛的神经形态学*(一)痛觉感受器(伤害感受器)人体感受各种信号是由不同性能的感受器所接纳而传入的。感受疼痛的感受器是伤害性刺激信号的换能装置。(图)特异学说将Aδ纤维和C纤维的游离末梢视为疼痛的特定感受器。疼痛感受器的分布密度随器官、组织和部位有差异表层痛感受器*深层痛感受器内脏痛感受器一般认为疼痛感受器分布密度高的部位痛觉敏

2、感度亦高。神经纤维分类表图激活伤害性感受器的致痛物质:外周损伤部位释放的致痛物质:1,直接从损伤细胞中溢出的如:k+、组织胺、ACh、5-HT、ATP等2,由损伤细胞释放的酶的作用下在局部合成的物质,或是通过血浆蛋白及白细胞游走带到损伤区的物质,如:缓激肽、前列腺素、白细胞三烯等。非**体抗炎药物的镇痛作用,就是由于抑制了环氧酶,使前列腺素合成减少所致。3,由伤害性感受器本身释放的物质,如:P物质。伤害性感受器的激活引起P物质从C纤维末梢释放到组织液中,直接刺激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后者作用于伤害性感受器进一步增强其活动。同时,P物质和组织胺刺激血管舒张,产生局部水肿。

3、(二)疼痛传导的周围神经疼痛感觉的传导纤维为Aδ和C纤维,其周围的行径又有躯体传导与内脏传导之分。1、躯体疼痛的周围神经躯干、四肢--→脊神经后根---→脊髓后角头面---→三叉神经、迷走神经和舌咽神经---→三叉神经感觉核和孤束核。2、内脏痛觉的周围神经副交感神经胸腔---------------------腹腔“胸痛线”交感神经腹腔---------------------盆腔“盆痛线”副交感神经(三)疼痛的传导束疼痛信号---→后根神经节---→脊髓后角---→脊髓内传导束(脊髓丘脑束、脊髓网状束、脊颈束、背内侧束、脊髓固有束)---→高级中枢。脊髓丘脑束是传导

4、痛觉的一条主要通路,但它们并非疼痛的特异传导束。脊髓丘脑束 图(四)疼痛的皮质下中枢主要指丘脑、下丘脑以及脑干的部分核团和神经元。脑干的延脑段的核团内有心血管、呼吸中枢及呕吐中枢,在疼痛过程中有着重要地位和意义。(五)疼痛的高级中枢大脑皮层是疼痛的感觉分辨和反应发动的高级中枢。疼痛过程涉及广泛的区域,同时疼痛冲动也必然进入意识领域。对疼痛的定位亦非特异,一般认为下列皮层区参与疼痛的全过程:第一感觉区,对体表疼痛分辨更为明确。第二感觉区,与内脏疼痛有关。第三感觉区,参与深感觉的分辨和疼痛反射活动。边缘系统,疼痛的过程与该区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内脏疼痛和心理性疼痛。疼痛在

5、皮质的投射范围,以躯体投射区最宽广,内脏投射区最狭小。疼痛的反应发动系统和疼痛的整合调控是由广泛的皮质区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活动,因此,脑皮质区的分工和定位是相对的。二、闸门控制学说*疼痛的全过程处于自身调控之中,这是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防御或“代偿”机制。大脑皮层至脊髓各级中枢和每一个突触的传导均参与疼痛的调制活动。疼痛的脊髓机制处于重要地位。疼痛信号在进入高位中枢以前已在脊髓受到调控。脊髓的这种机能主要集中在脊髓的后角,以其І~Ⅶ层的板层最突出,其中的胶质细胞又是脊髓各节段内调控效应的中心环节,同时也接受高位中枢的下行调控。脊髓调控的机制复杂,现以闸门学说予以阐明19

6、65年Melzack和Wall在特异学说和型式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疼痛的闸门控制学说。(图)闸门学说是疼痛研究的一大进展。图有学者提出疑义。1983年Melzack和Wall对自己的原闸门学说又作了修改和补充,其基本论点是:粗纤维(Aδ)和细纤维(C)的传导都能激活脊髓后角的上行的脑传递细胞(T细胞),但又同时与后角的胶质细胞SG细胞)形成突触联系。粗纤维传导时,兴奋SG细胞,使该细胞释放抑制递质,以突触前方式抑制细胞的传导,形成闸门关闭效应。细纤维传导则抑制SG细胞,使其失去对T细胞的突触前抑制,形成闸门开放效应。形成慢性钝痛并持续性增强。新方案在原有的基础上1、强

7、调SG细胞的多功能性,既有抑制性也有兴奋性。细胞标为两种,黑点示抑制性SG细胞,白圈示兴奋性SG细胞。2、原学说图示只包含了单纯的突触前抑制,现在强调这种抑制可能是突触前或突触后的,也可能两者兼有。3、突出的表明了脑干下的行抑制系统,并强调这种抑制是向脊髓闸门独立输入的。闸门学说的这种修改只能说对疼痛机制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并非最后的“真理”。三、躯体深部产生疼痛组织和结构1,疼痛感受器的分布密度随器官、组织和部位有差异2,疼痛感受器的分布密度随个体;全身生理、病理状况;局部病变状况等发生改变。3,疼痛感受器的敏感性随个体;全身生理、病理状况;局部病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