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的小结与复习

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的小结与复习

ID:39667151

大小:81.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7-08

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的小结与复习_第1页
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的小结与复习_第2页
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的小结与复习_第3页
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的小结与复习_第4页
资源描述:

《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的小结与复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全等三角形的小结与复习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全等三角形的小结与复习。是在学习完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判定和角平分线性质、判定之后的一堂知识综合课,也是一堂能力提升课。学习好全等三角形这一章,能为后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线段垂直平分线以及相似等问题的学习打好基础,因此全等三角形的学习对后面几何学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情分析:在前面的几何学习中,学生学习了线段、角等基本几何元素,研究了相交线与平行线、三角形等基本几何图形,积累了一些几何研究的经验,本章利用和强化了这些经验。学习了全等三角

2、形的定义、性质及判定,同时还学习了角平分线的性质。知识较以往复杂的多,学生在灵活掌握方面会有一定的困难。教学目标:1、能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判定和角平分线的性质、判定,并能较好地运用它们的性质和判定来解题,进一步发展推理能力。2、复习本章的重点内容,整理本章知识、形成知识体系。教学重点:复习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判定及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建立本章知识结构,运用全等三角形的知识解决问题。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本章知识解决问题。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引导归纳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诊断引入:1.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形状相同的两个三角形全等B.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C.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全等D.所有的等边三角形全等2、如图所示,△ABD≌△EBC,若∠C=30°则∠D=.若AB=3cm,BC=5cm,则DE=.3、如图,AB=AC,要使△ABE≌△ACD,应添加的条件是     (添加一个条件即可).4、如图:已知点C是∠AOB的平分线OP上一点,若CD=5cm,则点C到OA的距离为.学生自主完成,思考解决这些问题它用到了我们本章所学的哪些知识?二、体系建构请同学们结合诊断练习,整

4、理一下本章所学的主要知识,你能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吗?你能画出一个本章的知识结构图吗?SSS、SAS、ASA、AAS、HL全等三角形角平分线的性质全等形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性质判定本章的知识结构图: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本章知识结构图,并引导学生回顾本章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三、典例分析例1、如图,在中,AD⊥BC,BE⊥AC,若DF=DC,求证:BF=AC教师出示题目后,学生先独立思考,若有思路可让学生代表回述解题思路,若无思路,可在教师的引导下小组讨论解决。变式练习1、求∠ABC的度数在学生能正确

5、理清解题思路后,引出变式1,变式练习2、若将已知中的BE⊥AC与结论BF=AC互换,你能证明吗?学生在解决例1后,对此变式的证明学生可能会正确处理,教师安排两名学生对例1、变式1、变式2演板并对抗点评。教师适时点拨,并引导学生归纳方法。知识升华三角形全等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的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利用三角形知识能够把已知条件与要证明的结论联系起来,达到证明结论的目的.例2、如图,AC平分∠DAB,若∠ADC+∠ABC=180°,求证:DC=BC教师出示例2,引导学生认识到如果没有三角形全等,则要

6、通过做辅助线的方法来构造全等三角形,并让学生回述解题思路。变式练习1:若将已知中的∠ADC+∠ABC=180°与结论DC=BC互换,你能说明理由吗?变式练习2:若将已知∠ADC+∠ABC=180°,DC=BC,你能证明AC平分∠DAB吗?在学生理清解题目思路后,出示变式1和变式2,再次引导学生分析题目,安排两名学生对例题及变式进行演板,对抗组点评,改正。教师适时点拨,并引导学生归纳方法。知识升华角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的常用方法.也可用来构造全等三角形寻找解题思路.四、归纳小结:

7、教师引导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及本章知识之间的联系。(1)本章的核心知识有哪些?这些知识之间有何联系?(2)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谈谈全等三角形的知识在解题中有哪些作用?五、达标测评1、△ABC≌△DEF,且△ABC的周长为100cm,A、B分别与D、E对应,且AB=35cm,DF=30cm,则EF的长为()A.35cmB.30cmC.45cmD.55cm2、如图示,∠1=∠2,要使△ABD≌△ACD,需添加的一个条件是___________(只添一个条件即可).3、要测量河两岸相对的两点A、B的距离

8、,先在AB的垂线BF上取两点C、D,使CD=BC,再定出BF的垂线DE,使A、C、E在一条直线上,可以证明△EDC≌△ABC,得到ED=AB,因此测得ED的长就是AB的长,判定△EDC≌△ABC的理由是()A.SASB.ASA;C.SSSD.HL4、在△ABC和△A’B’C’中,AB=A’B’,∠B=∠B’,补充条件后仍不一定能保证△ABC≌△A’B’C’,则补充的这个条件是()A.BC=B’C’B.∠A=∠A’C.AC=A’C’D.∠C=∠C’5、如图,已知:点B、F、C、E在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