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探《大安般守意经》中之安般守意

试探《大安般守意经》中之安般守意

ID:39582493

大小:117.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7-06

试探《大安般守意经》中之安般守意_第1页
试探《大安般守意经》中之安般守意_第2页
试探《大安般守意经》中之安般守意_第3页
试探《大安般守意经》中之安般守意_第4页
试探《大安般守意经》中之安般守意_第5页
资源描述:

《试探《大安般守意经》中之安般守意》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試探《大安般守意經》中之安般守意釋如聖福嚴佛學院初級部一、前言禪定,在佛教中為行者修心、鑑機的宗本。目的是以離欲,為情意﹙非理智﹚的修養。「厭此欣彼,厭塵欲而欣心樂」情欲是一般心力﹙內臟及內部筋肉﹚,所不能控制的﹙只能聽其自然而已﹚,但修禪定,即有能力控制它。想使心念不受散亂的擾動,可修習安般念。安般為十息念之一,與不淨觀合為二甘露門,這在佛教中是一種修習禪定的方法。文中所要解決的問題有四:一、出入息是先入息或是先出息的問題?在《大安般守意經》是重視入息、還是出息,或是兩者兼並?二、出入息之所緣對象與修習目的為何?三、既然「守意」一詞是念,為何本經又要分別守與意呢?難道念還可以

2、作分別嗎?本文的研究範圍限定於《大安般守意經》,主要是來探討安般守意。並且參考現代學者的研究成果加以撰述。本文的安排大致如下:第一節,前言。第二節,介紹《大安般守意經》的背景文獻。第三節則來探討《大安般守意經》中安般守意的實質內涵,筆者欲從安般守意此一論題的解明與詮釋,以便探究其《大安般守意經》的特色所在。故筆者在此節共分為三——「安般」、「守意」、「安般守意」,這是透過別相與總相的方式所建立出的綱目,此別相是將安般守意劃分開來,分出安般及守意。安般的小節中,是又分出「出息與入息之差異」、「出入息之先後」、及「出入息之目的」,這裡分析是想更清楚、明確,藉此看出此經的特點。後一小

3、節「守意」中,筆者將此經所提到的特點最先立出——守與意的差別,安排於第一項來討論。其次,再談功用及其所緣對象。最後將安般守意整體的內涵進一步確立,以掌握修行理論的依據。第四節則來探討《大安般守意經》中,描述各種安般守意的修持方法,《大安般守意經》提到有兩種——六事與四種安般守意行,主要是以六事(六妙門)為討論的重點;第五節,結論。二、《大安般守意經》之背景文獻本論所介紹的《大安般守意經》(巴mahanapanasatisamadhisuttA大入出息念定),譯者為後漢安息﹙波斯,相當於現在之伊朗﹚三藏安世高(生卒年不詳)。《開元釋教錄》述有二種:「《大安般經》二卷(原文作一卷,

4、據《貞元錄》改),或一卷。或無『守意』字,或直云《安般》。安公云:《小安般》,兼注解。《僧祐錄》(即《歷代三寶紀》)別載《大安般》一卷,《房錄》更載「《安般》一卷,並重也。見士行、僧祐、李廓之《錄》。」《大安般守意經》的實際卷數應只有兩卷。然而,也許我們常會誤解《安般守意經》就是《大安般經》,據《道安目錄》所載,《安般守意經》譯本現已失傳,留下來的只有《大安般守意經》。文中冠有一個「大」字,就是表示本經在口譯或者抄寫的過程中被擴充過。因此沒有冠有「大」字的經典,可能更接近原意亦說不定。安般守意在多數的禪經中經常提及,且論述其修法。但整體而言,所述並不完備,如安世高譯的《大安般守

5、意經》就顯得雜亂。儘管組織鬆散,次第雜亂,整體結構與思想特色還是相當清楚的。大體而言,《大安般守意經》觸及的內容很廣泛。就此經本身而言,上卷著重論述安般禪本身,下卷廣釋三十七品經。現在流傳的本子,有一段後跋:「此經按經首序文及見經文,似是書者之錯;經法不分,而連書也。義當節而注之,然往往多有不可分處,故不敢擅節,以遺後賢焉。」經中有些部分,顯然不是忠實的譯文,而是漢代註釋家望文生義的理解。註釋家是指安世高的弟子,即當時會稽(今紹興)陳慧、南陽(今河南)韓林、穎川(今河南)皮業等人。此三人在東吳(今江蘇)康僧會抵建業時,還住留著。康僧會〈安般守意經序〉即曾記載這一段史事,如其云:

6、余生末蹤,始能負薪,考妣殂落,三師凋喪,仰瞻雲日,悲無質受,睠言顧之,潛然出涕。宿祚未沒,會見南陽韓林、穎川皮業、會稽陳慧。此三賢者,信道篤密,執德弘正,烝烝進進,志道不倦,余之從請問(問安般經義也)。規同矩合,義無乖異。陳慧注義,余助斟酌,非師不傳,不敢自由也。《出三藏記集》卷6(大正55,43b24~c1)首段引文中,說明康僧會悲嘆自己未能趕上法緣,然也慶幸自己能向韓林、皮業、陳慧等三賢請教禪法。另也提及陳慧負責評注《大安般守意經》一事。可是為什麼已有三賢及康僧會幫助安世高作注解,還作出如此雜亂的譯經呢?此經可說在佛教中,地位上相當重要。禪(dhyAna)法傳入中國,最初是

7、由安世高到達中國譯出,禪觀的風氣就漸而興起,盛宏於漢、魏、西晉,影響中國佛教尤為盛大。在當時亦是數息觀弘揚主流的一部經典,此從《出三藏記集》記載可知,如云:「有菩薩者,名安清字世高,……徐乃陳演正真之六度,譯安般之祕奧,學者塵興,靡不去穢濁之操,就清白之德者也。」此中透露出安世高傳譯安般的秘奧,學者眾多,且頗能依此而修去染濁,成就果德,為教學之良才,這都是功不可沒的。除此之外,南傳佛教對這部經亦是相當重視的,很多出家僧侶都能依此經典而背誦。西曆二世紀亦曾經在越南轟動一時,可是自從受到北傳佛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