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花蔓泽兰在台湾之蔓延及监测-中华民国杂草学会

小花蔓泽兰在台湾之蔓延及监测-中华民国杂草学会

ID:39434319

大小:67.02 KB

页数:23页

时间:2019-07-03

小花蔓泽兰在台湾之蔓延及监测-中华民国杂草学会_第1页
小花蔓泽兰在台湾之蔓延及监测-中华民国杂草学会_第2页
小花蔓泽兰在台湾之蔓延及监测-中华民国杂草学会_第3页
小花蔓泽兰在台湾之蔓延及监测-中华民国杂草学会_第4页
小花蔓泽兰在台湾之蔓延及监测-中华民国杂草学会_第5页
资源描述:

《小花蔓泽兰在台湾之蔓延及监测-中华民国杂草学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小花蔓澤蘭危害與管理研討會專刊2003(頁123–145)小花蔓澤蘭在台灣之蔓延及監測112黃士元、彭仁傑、郭曜豪1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助理研究員、研究員兼組長2國立中國醫藥研究所研究員摘要小花蔓澤蘭(Mikaniamicrantha)是一種攀緣性藤本的外來植物,也是重要的熱帶或亞熱帶雜草之一。近年來已廣泛分布在台灣地區中、南及東部的低海拔林地、農園和荒廢地,並且造成社會經濟上的嚴重危害。台灣地區最早於1986年在屏東縣的萬巒有小花蔓澤蘭的採集紀錄,隨後逐漸蔓延擴展。經調查台灣地區在2001年的小花蔓澤蘭的受害面積已達51,852公頃,包括17個縣市的177個鄉鎮,其中以南投縣

2、的10,334公頃最多,受害以海拔1,000公尺以下的山坡地、林班地、廢耕地及管理不良的果園和檳榔園等為主。在2002年受害面積擴大為56,848公頃,比2001年再增加4,995公頃並有逐漸往北部地區蔓延之趨勢。受害縣市增加為18個,其中以嘉義縣的17,412公頃最多。而垂直分布則由平地及低海拔坡地朝向中海拔山區蔓延。小花蔓澤蘭確定是一種入侵的雜草,除了造成社會經濟的重大損失外,對入侵棲地的原生植群之組成和結構及生態系造成嚴重之衝擊,尤其是影響當地物種多樣性的維持及穩定。希望全民能以積極的態度來加強防除的工作,以避免造成台灣陸域生態系的浩劫。(關鍵詞:小花蔓澤蘭、外來種、分布、雜草

3、防治。)124小花蔓澤蘭危害與管理研討會專刊前言在台灣地區近幾年常見到一種具有戟狀葉的蔓藤植物,攀爬在曠野、路旁、邊坡、低海拔林地及荒廢農耕地或果園,大面積的覆蓋在地面或林木樹冠上。在雨季來臨後,則迅速形成一層茂密的「綠色地毯」,尤有甚者更如同一望無垠的蒼蒼「綠海」,不知情者可能還誤以為是成功的綠化效果呢。這裏所提及的是一種菊科(Asteraceae或Compositae)蔓澤蘭屬(Mikania)的入侵植物(invasiveplant)小花蔓澤蘭(MikaniamicranthaH.B.K.),其英文名為mile-a-minuteweed、bittervine、americarop

4、e或chinesecreeper。在中國大陸則稱之為薇甘菊或小花假澤蘭。蔓澤蘭屬植物全世界約有430種,主要產於熱帶美洲。在第2版的台灣植物誌(第4卷)(Pengetal.,1998)記載台灣菊科蔓澤蘭屬僅原產著一種蔓澤蘭(M.cordata(Burm.f.)B.L.Robinson),從南到北廣分布在森林邊緣,在中國大陸稱之為假澤蘭,與小花蔓澤蘭一樣皆屬於攀緣性的藤蔓植物。而原產於中南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的小花蔓澤蘭在很多地區都被視為外來雜草。蔣慕琰2001年曾指出小花蔓澤蘭在1950年代後期因發展水土保持覆蓋植物而引入東南亞,隨後擴散至亞洲熱帶地區、大洋洲及澳洲北部,近年則在大陸廣

5、東及香港造成嚴重危害;根據香港特別行政區漁農自然護理署標本室標本紀錄小花蔓澤蘭早在1919年便已在香港出現,1984年10月中國大陸深圳銀湖附近亦採到標本(孔國輝等2000a及2000b;溫達志等2000),台灣則於1986年在屏東萬巒有標本採集紀錄(蔣慕琰,2002)。關於它在台灣的入侵過程,亦有人認為係種子夾帶在從美國進口的中古曳引機入境後,再逐漸四處散播蔓延而造成危害。另外同屬還有一種原產於北美洲東部溫帶至亞熱帶的米甘草(M.scandens(L.)Willd.),亦是著名的有害雜草,雖未出現於台灣,但三者的植株形態十分近似(孔國輝等,2000b),不容易區別,值得密切注意。形

6、態性狀125小花蔓澤蘭在台灣之蔓延及監測小花蔓澤蘭為多年生草質或稍木質藤本植物。莖細長且多分枝,呈匍匐或攀緣狀,外被短柔毛或近無毛,幼時綠色,近圓柱形,老莖則呈淡褐色,且具有多條肋紋。葉片在蔓莖中部呈三角狀卵形至卵形,葉長4~13cm,寬2~9cm,葉基部呈心形,偶近戟形,先端漸尖,邊緣具有數個粗齒或淺波狀圓鋸齒,葉片兩面均無毛;莖上部的葉片漸小,葉柄亦較短,新生葉之葉柄則初帶紫紅再轉綠。葉脈為3~7出之掌狀脈,葉柄長2~8cm。在枝條節位處有半透明薄膜狀撕裂形突起(而蔓澤蘭則為皺摺耳狀突起)(陳富永等,2002)。花為頭狀花序,長4.5~6mm,小花多數,在枝端常排列成複繖房狀,花

7、序梗纖細,由頂端的頭狀花序先開放,再往下陸續開放,每一頭狀花序含兩性小花4朵,均可結實;總苞片綠色,4枚,狹長橢圓形,頂端漸尖或部分急尖,長2~4.5mm,總苞基部有一線狀橢圓形小苞葉(外苞片),長1~2mm;花冠白色,呈管狀,長3~4mm,尾端呈鐘狀,5齒裂,具香味。瘦果,黑色,長1.5~2mm,被毛,具5稜,有腺體;白色冠毛由32~40條刺毛所組成,長2~4mm。受緯度環境及氣候影響,各地花果期不一,在中國廣東南部從8月至翌年2月(孔國輝等,2000b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