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德育方法创新研究

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德育方法创新研究

ID:39399038

大小:83.00 KB

页数:30页

时间:2019-07-02

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德育方法创新研究_第1页
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德育方法创新研究_第2页
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德育方法创新研究_第3页
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德育方法创新研究_第4页
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德育方法创新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德育方法创新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德育方法创新研究一、问题的提出德育改革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也明确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更加重视德育”,而且,近20年来,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德育在人的精神提升和人格完善方面的独特价值。最近,来自全国各地的2200余名代表参加了“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2006年年会暨第九届学术研讨会。会议期间,专家呼吁:必须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才能够实际推进学校的德育工作取得实效。所以加强德育工作的探究,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讲求实效,意义深远。中小学德

2、育现状急待改革。目前,德育实效性低靡,道德教育把道德和日常生活分离,德育目标高、大、空,德育过于理性,过于抽象,严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这种忽视学习者的情感和生活要求,脱离实际的教育造成的后果表现为:学生知行脱节,道德认识不能转化为行为,学生言行不一,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等。我校现代生活教育发展与深入的需要。“十五”期间,我校重点开展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德育面临的问题”研究。在这一研究中,我们充分关注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发展,将研究重点向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德育转移,力求在找准当前德育弊病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地学习、研究、尝试,为改变德育现状,增强其实效性作

3、出自己的贡献。二、问题的概念界定与支撑性理论1.概念界定:生活德育,即重视生活中道德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通过生活实践进行道德教育,为了提高学生的道德生活质量而进行德育。生活德育强调将道德教育深深地扎根于儿童生活的土壤,让德育与受教育者个体的日常生活、学习生活、交往生活、集体生活等紧密相联,用学生自己的生活、自主的活动本身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启迪与引导,以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让学生过一种道德的生活,自主地建构道德经验,提升道德水平。生活德育研究是在现代生活教育思想和小学生道德形成规律的指导下,在小学教育中构建生活德育理论框架、目标、评价、内容和操作方式,通过研究

4、与实施,改革学校德育方式,提高德育实效性,促进学生基本的道德生活态度、参与并创造道德生活的能力、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2.支撑性理论:(1)生活教育的相关理论。生活教育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接,要求教育活动既关心儿童未来的生活,也要关心儿童的现实生活;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指出教育要尊重儿童的个性,要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还强调儿童自我人格的完善,指出教育既要适应社会发展对人的需要,也要满足个体自身发展的需要;第四,生活教育强调教学做合一。(2)现代德育价值观。现代德育充分关注生活中的人,关注人和人的生活,道德教育是为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服务,引导人去建

5、构个人完满的道德生活,追求生活的完整性,在完整的生活结构中获得个性的完满,实现德育目的。正如鲁洁教授在《德育社会学》中所说,德育的终极意义表现在“不仅让人们去遵守某种社会秩序,道德规范,使社会的发展得以按部就班地进行,它还要促使人们找回那个已经失落的世界,失落的自己,使人们拥有世界,拥有自己。”(3)主体教育思想。道德是贯注着人的主体精神的自由自觉活动。道德作用的发挥及其存在无不以人的主体性的发挥和人的自由自觉为前提。道德行为的本质是主体性的。先天心理图式的存在决定着即使是0岁的婴儿也不等于道德上的“白板”,他们已经通过社会性遗传,获得了社会性心理文化特

6、征,因此儿童从一开始就是道德生活的主体,而不是道德容器。我们应该把学生视为具有独立人格、自主意志、选择愿望、自主负责性的主体。(4)现代德育实践观。道德的本质在于实践。首先从德育目标看,既包括对学生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的培养,也有对学生道德心理、道德行为的锻炼,而归根到底是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的统一,所以德育目标本质上是实践的。其次,学生的道德是在活动和在交往中形成的,活动和交往的本质是实践的,所以德育过程本身应该是一种实践活动。第三,德育实践活动才是检验学生道德素质高低的唯一标准。所以,德育应该是德育主体的一种实践活动。(5)道德心理发展的相关理论。人的品

7、德是在一定的心理背景下和活动过程中形成、发展的,德育离不开心理学所揭示的心理活动的形式及其规律的指导。小学生在道德生活中的主体性尚处于不成熟、不稳定状态,尚处于由他律向自律、由模仿向创造、由顺从向选择,以及由潜在的主体向现实主体、由自发主体向自为主体的矛盾转化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儿童这些特点,在德育过程中,充分顺应学生的身心特点和道德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教育。三、研究内容设计1.生活德育的理论框架研究。在充分占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较为系统的学习、思考与梳理,对生活德育的内涵、特质、价值观、学生观、活动观及生活德育的原理提出自己的见解,以建构起生活德育的

8、理论框架。2.生活德育的目标体系研究。生活德育重在培养学生最基本的道德生活态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