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剪刀简史

中国剪刀简史

ID:39354191

大小:640.39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7-01

中国剪刀简史_第1页
中国剪刀简史_第2页
中国剪刀简史_第3页
中国剪刀简史_第4页
中国剪刀简史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剪刀简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剪刀剪刀作为日常生活用品,是和中华民族文明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早在尧舜时期我们就能看到剪刀的影子,至商周及春秋战国时已出现大量关于“剪”的文字记载。《韩非子·五蠹》中说“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剪的古体字),采椽不斲(zhuó)”,说的是尧生活简陋俭朴,做了王以后仍用茅草覆盖屋顶,且没有修剪整齐。《诗经·召南·甘棠》有“蔽芾(fèi)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bá)。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yuè,通假字)。”的诗句,描写周宣王时人民怀念召伯的仁慈德政,在召伯去世后保护他所休憩过的甘棠树,勿剪勿伐。青铜削刀出现在战国时期,主要用于

2、日常生活劳作。当时绵绸丝麻织物已经盛行,而裁制衣服只能用刀来割,因织物较软,切割很不方便。生产生活的需要促使工具的更新。有学者指出,剪刀和中国筷子的起源过程十分相似。筷子产生的主要契机是因为熟食烫手,先民就随手采来树枝、细竹做成小棍来捞取熟食,筷子的雏形就此出现,由于用一根棍子捞食仍然很难达到目的,用两根棍子捞取效果更好。久而久之就发展为用两只手拿着两根木棍夹取食物,最后变成用一只手握两根筷子,轻松自如地进食了。同样,剪刀最初由一把刀切布帛,到用双手拿两把刀切割,进而将两把刀的尾部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环,利用金属的弹性剪切自如,于是一种全新的工具诞生了。早期打制剪刀没有安

3、装任何附件,自成一体,中间也没有支轴,只是把一根铁条的两端打成刀的样子,将其磨削锋利,然后将铁条弯成阿拉伯数字“8”字型或“U”字型。使用这种剪刀只需轻按两端的刀刃,就能剪断东西;一松手,两片刀刃就弹回原状,自然张开,像现在的镊子一样。这种“交股屈环”造型的剪刀叫弹簧剪。我国目前能看到的最早的剪刀实物,是上世纪90年代湖南长沙出土的西汉时期南越国铁剪。这把剪刀“直背直刃,前端平齐,刃后双股交叉,把部绕成‘8’字形,全长12.8厘米。”到唐代,中国古代制剪业出现了第一个地区名牌——并州剪刀。并州即今之山西太原。并州剪刀选材精良,制作精细,造型刚劲。享有“砍骨不卷刃,剪毛不

4、沾尘”的盛誉。诗圣杜甫诗曰:“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明代小说《警世通言》第十九卷《崔衙内白鹞招妖》中也有杨贵妃用并州剪刀铰发的描写。从目前全国出土的唐代剪刀来看,当时剪刀制作仍以铁为主,形状也仍为“交股屈环”状,但工艺比汉代更进一步。整把剪刀成“8”字形,在手把上形成一个小回环,使剪刀的剪切力更强。唐代铁剪现存于大英博物馆的中国唐朝银剪刀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交股屈环”的弹簧剪仍然有不少缺陷,比如双刃张口偏小,无法剪切坚硬和粗大的东西;如果多次用力过猛,会导致弹性消退,剪刀也就报废了,最不足的是屈环处容易折断。到了五代北宋时期,工匠将剪刀的两刃分

5、离,十分巧妙地在刀与把中间打个小小的轴眼,安上支轴,将力的支点移到刀与把之间,于是剪刀整体呈X型。这意味着传统的弹簧剪已发展成支轴剪,有了现代剪刀的雏形了。这在中国剪刀发展史上是一次关键的革新,从此剪刀利用杠杆原理,大大增加了剪切力度。直到今天,“X”始终是剪刀的主流造型。宋代铁剪剪刀与民俗剪刀既然与百姓生活密不可分,几千年来自然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民间风俗。有些地方认为剪刀具有破坏、断绝等不祥的含义,所以通常不能用作赠送的礼物,特别是孕妇万万不能使用剪刀;但在更多的地方,剪刀却有镇恶辟邪的功能,能给人们带来平安与吉祥。比如在广东地区的新婚仪式中,送给新娘新郎的礼物中凤凰剪

6、必不可少。因为剪刀象征着蝴蝶双飞,寓意婚后生活美满与富足。在江浙一带,也有把剪刀悬挂在门楣上,用以镇宅辟邪的风俗。剪刀崇拜人们对剪刀的崇拜衍生了许多风俗。剪刀可以辟邪。我们常看到民间在煎药时,常把一剪刀放在药罐上,其意就是为了镇服疫鬼。旧时小孩子去寺庙道观“寄名”(指孩子出生满月以后,父母将婴孩送到寺庙道观,请和尚、道士取一个法名或道名,象征性地将孩子托付给佛门、道观,从而缔结一种宗教和世俗的亲属关系)时,总会从和尚道士那里得到一些制作精巧、据说可以保佑人一生平安的护符,其中就有银质或铜质的剪刀形状的佩饰,用以避免灾祸。唐代的鎏金錾花银剪就是祛灾纳福的象征,明清时期流行

7、于徽州及江浙的“千层筛”、“避邪算具”里往往有一把微型剪刀,一般是由玉器、翡翠制成,十分精致,它寄意为宝宝避邪祛灾,纳福富贵。剪纸艺术中国的剪纸作为一种民间艺术,相传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早在战国时期就已有剪纸出现,河南辉县固围村战国墓曾出土过类似剪纸艺术的银箔。相传西汉时汉武帝刘彻的宠妃李夫人去世,汉武帝日夜思念,方士李少翁便剪出了李夫人的样子,把影子投在薄纱幕上,做了一幕皮影戏。魏晋以后,“镂金剪彩”的风俗日益盛行。晋朝时,浙江乐清的刻纸(细纹)和剪纸(套色)在民间已用来装饰中堂窗户。至唐代,已经出现了花卉、动物、人物图案的剪纸工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