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207192
大小:26.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6-27
《浅谈中西爱情诗异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中西爱情诗异同 摘要诗承载着一个人的思想,承载着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的精神。中外抒情诗作为对人类心灵状态的直接描摹和对死亡的恐惧和对永恒的追求是人类所共有的,战胜时间是人类的永久梦想。而爱情是一个亘古的话题,爱情诗也是中外诗人青睐的题材。 关键词爱情诗含蓄言外之意直白热情 马克思说过:“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男女之间的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最自然的关系”因此,表现两性欢恋的爱情诗,往往借助于某些自然形象。如“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爱情诗,作为两性之间灵与肉、理智与情感的辩证统一的没得结晶,它就像一切人类
2、社会现象一样,总是在悲剧性的辩证进展中,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出现某些反常的自然现象来加以比喻的情况,即苏东坡之语:“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钱钟书:“诗之情味每与敷噪立喻之合乎情理成反比例。” 中国是一个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文化世界。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作为一种伦理道德文化,对中国爱情诗产生了深刻影响。 中国爱情诗虽不乏相思的闺怨、宫怨诗,但都是含蓄的、婉约的在爱情诗中多用“男子做闺音”、“诗从对面飞来”的写法,将自己的心声小心翼翼的表达出来。中国的爱情诗宛如中国的水墨画,要读它的言外之意,留白是中国诗歌独有的表达艺术。如《上邪》
3、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而西方诗人关注爱情,爱情构成了西方抒情诗的主题。西方人非常夸张地描写情人的美,并把时间和情人的美联系在一起。如考利《我的食谱》 你的怜悯和叹息够我一年消受, 一滴眼泪至少够我生活二十年, 温存地看我一眼够我活五十个春秋, 一句和蔼的话抵得上百年的盛宴, 如果你对我表示一点点倾心, 就等于又加上一千年的时辰, 在此之外是辽阔的永恒。 爱情的力量是如此伟大,仅仅一点点垂青就抵得上万年。 再如泰戈尔的《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世界上最遥
4、远的距离, 不是生与死, 而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 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我站在你面前, 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而是明明知道彼此相爱, 却不能在一起。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明明知道彼此相爱, 而是明明无法抵挡这股想念, 却还得故意装作丝毫没有把你放在心里。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明明无法抵挡这股想念, 却还得故意装作丝毫没有把你放在心里, 而是用自己冷漠的心对爱你的人掘了一条无法跨越的沟渠。 《上邪》和《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虽然都是爱情诗,但是大家会感受到明显的不同。中国的抒情诗更含蓄,更矜持
5、而西方的抒情诗更为直白和热烈。这就明显的体现了受到中西不同文化的熏陶而成的诗在手法上明显的不同。中国由于儒家文化的传承,讲究“非礼勿视,非礼勿听”也就造就了中国爱情诗的含蓄、矜持、温柔与忠贞,而西方就是爱你就要热情似火,没有含蓄遮掩的必要。 再如海涅的《什么是爱?》 什么是爱? 爱就是笼罩在晨雾中一颗星。 没有你, 天堂也变成地狱。 可爱的战溧,微妙的颤抖, 这……羞怯温柔的拥抱―― 在你美丽的樱唇上, 我惯用接吻来代替语言, 我的吻就像是从我的心底冒出的一个火焰! …… …… 爱情究竟是什么?…… 没有一个人能解答。 从这首
6、诗中,我们能感受到爱的热烈,毫不含蓄的表白,“樱唇”“吻”这些字眼毫不避讳。面对爱情的伤害,西方诗人也能勇敢的面对,“爱情究竟什么”这个纠缠了人们千年的问题,至今仍没有人可以回答。这首诗展现出西方诗人面对爱情的面貌――热情、直白、勇敢。 女性的自由与追求爱情的权利,不同的时代赋予了不同的含义,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西方在爱情方面表现出靠近和融合。如舒婷的《致橡树》,“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表现了女性面对爱情的独立,就如《简?爱》中简爱所说“等我回来找你时,我要作为平等的人”表现出独立自主的爱情意识。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
7、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而这株温柔的木棉绝不依附于橡树,她要站在平等的地位上,与橡树一起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中国爱情诗还是含蓄的而非热烈的,但是在思想上已跟随时代发展而表现出忠贞之上的独立自主,平等的爱。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爱情诗的生根发芽也要和水土相适宜,中国天人合一与西方主客二分的核心文化观念的差异是中西爱情诗之所以不同的本质上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冯国忠.浅谈中西古典爱情诗的不同[J
8、].国外文学,1985(01). [2]袁仕萍.中西抒情诗文化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