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政制度变革与明中后期商业的发展——以漳州、泉州地区为例

盐政制度变革与明中后期商业的发展——以漳州、泉州地区为例

ID:3913647

大小:1.11 MB

页数:14页

时间:2017-11-25

盐政制度变革与明中后期商业的发展——以漳州、泉州地区为例_第1页
盐政制度变革与明中后期商业的发展——以漳州、泉州地区为例_第2页
盐政制度变革与明中后期商业的发展——以漳州、泉州地区为例_第3页
盐政制度变革与明中后期商业的发展——以漳州、泉州地区为例_第4页
盐政制度变革与明中后期商业的发展——以漳州、泉州地区为例_第5页
资源描述:

《盐政制度变革与明中后期商业的发展——以漳州、泉州地区为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14年第6期(第29卷)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o.62014(Vo1.29)盐政制度变革与明中后期商业的发展以漳州、泉州地区为例叶锦花摘要:明初,漳州、泉州地区商业的发展水平不高、市场规模小,正统年间的盐政制度变革改变了这种状况。正统八年(1443),泉州盐课改折,食盐由官营转变为自由运销,新盐政的运作与市场发生密切关系,直接促进了漳泉地区商业的繁荣,具体体现在:灶户买米纳课,打通了东南沿海近海商路,扩大了泉州沿海地区与江浙、潮粤等地之间的商品交易网络;食盐的自由流通带动了九龙江、晋江流域沿海食盐

2、和山区特产之间的贸易模式形成;随着商业活动的频繁,泉州地区出现灶户普遍经商、追逐财富深入人心的局面;同时也使得漳泉山区特产商品化和区域内部市镇的兴起。盐政变革带动下的漳泉商业繁荣,最终在16世纪西方国家与中国贸易之后,为漳泉地区迅速融入更为广阔的海外贸易市场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关键词:明中后期;东南沿海;商业;盐政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明清灶户制度运作与福建盐场社会变迁研究”(13CZS023)作者简介:叶锦花,兰州大学经济学院讲师(兰州730000)明代中后期漳州、泉州地区的商业繁荣已是学界共识。

3、那么,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该繁荣?生活于16世纪的东南沿海士人早就对此提出了深刻的见解。与戚继光过从甚密的福清士绅郭造卿(1532—1593)指出:“泉(州)自宋盐场多于他郡,而番舶于此置司,故其郡为独富,余力及于桥道,而寺观甲七闽。”①“番舶于此置司”指朝廷设市舶司于泉州,管理海外贸易。盐场即生产食盐之所,宋代以来官府在产盐地设置盐政机构以便管理。在郭氏笔下,盐场与市舶司,即食盐与海外贸易并驾齐驱,共同促进泉州的财富积累,造就了泉州的富庶。可见,在时人眼中,食盐于泉州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十分重要。明代中后期,食盐之所

4、以能与海外贸易相提并论,并促进地方财富积累,是因为其与当地商业繁荣有着密切的关系。学者对海外贸易给予了足够的重视,相关研究成果非常丰富,②但是食盐的作用则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长期以来,对于明中后期漳泉地区商业繁荣的原因,部分学者重视海外贸易的影响,部分学者从古典经济学理论出发,强调生产力发展的作用。⑧也有些学者认为,明中后期有相当规模的市场行为,实际是地租与农产品(包括食盐)之间的交换,并非商品性质的交易。④甚至,明代的商业繁荣是①郭造卿:《闽中经略议》,见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原编第26册《福建》,续修四

5、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1页b。②参见中共龙溪地委宣传委员会、厦门历史学会分会编:《月港研究论文集》,中共龙溪地委宣传委员会、厦门历史学会分会出版,1982年;晁中辰:《论明中期以后的海外贸易》,《文史哲》1990年第2期;杨国桢、郑甫弘、孙谦:《明清中国沿海社会与海外移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杨国桢:《闽在海中》,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年。③参见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明代江南市民经济试探》,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11页;林汀水:《晋江流域山海

6、经济的特点》,《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2期。④参见吴承明:《论明代国内市场和商人资本》,见《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65·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国家赋税制度变革引起的“虚假繁荣”,明帝国的经济运作需放在“贡赋经济”结构下把握。①长期以来,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很少有人研究王朝盐政和商业发展的关系,直到近年,科大卫、黄国信、b永坚等人才开始注意N-者存在着密切联系。②然而,二者之间联系的内在机制尚未被明晰地揭示。有鉴于此,本文拟以福建漳州、泉州地区为中心,分析

7、盐政运作及其演变与当地商业发展的具体关联,进而对明代中后期东南沿海商业繁荣的机制进行探讨。需要指出的是,郭造卿的观点为我们认识明中期东南沿海商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全盘接受他的观点。比如,郭氏将泉州盐场数量多与地方富庶的密切关系追溯到宋朝,认为自宋至明中后期都如此的观点,实有误。泉州地区产盐历史悠久,唐宋以来都有文献记载,及至明代,福建拥有七个盐场,泉州就占有四个,即惠安(位于惠安县),浔美、丙州(位于晋江县)和浯州(位于同安县)四盐场。③但是,盐场数量多寡与地方财富积累、商业发展并没有必然联

8、系。以明代为例,明初,泉州食盐为专卖品,八成以上的食盐必须通过闽江运往山区,其与市场和商业发展的关联主要在闽江流域,而不在漳泉地区,直到正统年间(1436—1449),泉州盐课改折及食盐运销制度发生变化,盐与漳泉地区商品交易方发生密切的关系,具体表现为盐政改革之后,盐政运作本身推动了多次市场交易行为的产生,灶户为缴纳盐课买米则促成东南沿海以米粮为主的商品贸易网络规模的扩大,食盐的自由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