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时期的教育制度以宜兰地区为例

日治时期的教育制度以宜兰地区为例

ID:43989108

大小:50.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9-10-17

日治时期的教育制度以宜兰地区为例_第1页
日治时期的教育制度以宜兰地区为例_第2页
日治时期的教育制度以宜兰地区为例_第3页
日治时期的教育制度以宜兰地区为例_第4页
日治时期的教育制度以宜兰地区为例_第5页
资源描述:

《日治时期的教育制度以宜兰地区为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日治時期的教育制度以宜蘭地區為例康軒版五年級社會第三單元第五課日本治台教育政策日本佔領台灣後,以文化教育為手段,期望達到同化的目的。統治初期即以推行日語為要務,美其名為「國語教育」、「改良習俗」,實則為一種殖民地政策。在策略上,積極普及初等教育,其目的不外灌輸皇民思想,使台人更效供甚驅使,同時普遍發展實業教育,培養資本主義社會體系下的初級幹部,助長其對台之經濟壓榨。日本人VS台灣住民在政策上,日人將台灣住民區分為日本人、平地人、山地人,分別令其就讀小學校、公學校及番童教育所。課程亦分別有「課程第一號表」、「課程第二號

2、表」、「課程第三號表」的不同。在行政管轄方面,平地學校歸地方政府,山地學校歸警務機關。在師資方面,依適用課程表的不同,也有日籍、台籍的區分,而其待遇與升遷均以日籍為優勢。國語傳習所1896年(日明治29年)5月,日人發布在宜蘭建立第一個教育機構,名為國語傳習所,該所址為宜蘭街東門黃家宅院,以廳堂當辦公室,左右兩房作甲、乙兩科教室,當年9月開所典禮,翌日正式上課。當時有日籍的三屋、美和、船木等三人分別擔任甲科生、乙科生教席及書記的工作,並雇請本地人莊贊勳為漢文教師,而所長事務由三屋兼任,其後所長更由宜蘭支廳長兼理。公學

3、校1898年(日明治31年)日本政府發布「台灣公學校令」,國語傳習的設備由當地公學校接收,甲科生編入速成科,乙科生併入本科,而本科則成為初等教育的主流。教育經費改由地方政府負擔,學生由給費制改為收取學費。課程採用「第二號課程表」,初期排定有漢文科,後來改為選修科,最後被廢除。宜蘭公學校改制後,宜蘭國語傳習所、頭圍分教場、羅東分教場分別獨立為公立學校。1918年將宜蘭公學校的女生分出,獨立為宜蘭女子公學校,而礁溪、員山、四結、壯四、土圍等公學校,亦相繼由宜蘭公學校的各分校獨立。小學校日人子弟在宜蘭地區的教育受到相當重視

4、,1898年在宜蘭國語傳習所內的5名日籍兒童即以小學校課程。1899年7月,第一所專為教育日籍兒童的宜蘭小學校成立,當時借用宜蘭俱樂部(位今救國團)作為校址,共有學生男生9名、女生8名,1901年即設置78坪的學生宿舍。而小學校是施以「課程第一號表」,同時對學生進行家計狀況調查、補助住宿費,所以就學率非常高,1815年已達99%以上。小學校系統完成到了1919年左右,蘇澳、羅東、叭哩沙(三星)、頭圍實施宜蘭小學校派遣教授均已獨立為尋常小學。1920年、1925年再分別設立南澳與太平山小學校,本區的小學校系統可謂完成。

5、後來初等教育中還有高等科、補習科、特修科的設置,日本政府對台灣人民受教育,設有多種限制,台灣人只能學習第二、第三種課程。直到1941年(民國30年)改制為國民學校,1943年(民國32年)實施義務教育也是如此。中等學校中等學校教育也分不同的學部及科別,對於台灣人的就讀更是限制嚴格,在日本統治五十年中,台籍中學生僅有12,115人,而師範生、大學生的人數更少。宜蘭地區的中等學校宜蘭地區的中等學校都在日治後期才設立,宜蘭農林學校(今國立宜蘭技術學院)於民國15年,蘭陽高等女子學校(今蘭陽女中)於民國27年,宜蘭中學校(今

6、宜蘭高中)於民國31年,羅東農業實踐女子學校(今羅東國中校址)於民國33年分別創設,當時雖然入學限制嚴格,但宜蘭居民仍非常珍惜就讀的機會,也出現了如蔣渭水、郭雨新等傑出人士。宜蘭地區的初等教育1945年日本結束統治,宜蘭地區的初等教育機構共有:公學校31所、分校4所,小學校7所,番童教育所15所、中等學校4所。因設置地點遍布全區各主要聚落,校址大多沿用至今,對於方便就學、普及教育著重要貢獻。教育內容現代教育帶來的教育內容,包含語文科、算數、理科(博物)、畫圖、唱歌、公民(修身)、地理、歷史、體操等,使學童在受完初等教

7、育後,已具備了作為現代化國民的各種常識。博物:自然科學現代教育:日本總督府引進多元課程、多階段學制、女子學校及教育普及,已有現代教育的雛型。日本人的教育終極目的當時的政策將女子納入教育的領域,不但提高就學率,也增婦女的工作機會及參政的興趣,成為日後國民義務教育得以順利推展的基礎。但日本殖民政府擴展學校至各個角落,不只要普及教育,也期待成為同化台灣人民的機構。日治時期各學校台灣意識崛起日本人以推行「國語教育」、「改良習俗」為名,在各地積極推展殖民教育作法,台籍學生越往上升學,越容易發覺統治者的用心,至中日戰爭爆發,即令

8、廢止漢文科、漢文書房,書塾也被迫廢止,強力推行皇民化運動,這種措施嚴重挑起台灣意識,使得同化政策事倍功半,反而使各地的詩社掘起,民間戲曲劇團蓬勃發展,各寺廟聚會鼎盛,成為延續固有文化的基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