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世纪修辞学-奥古斯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世纪修辞学:奥古斯丁提要1.圣奥古斯丁2.《论基督教教义》http://en.wikipedia.org/wiki/On_Christian_Doctrinehttp://en.wikipedia.org/wiki/Augustine_of_Hippo1.圣奥古斯丁圣奥古斯丁(Augustine,354-430)出生于北非的沙迦斯特(Tha-gaste),其母亲是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她的信仰对奥古斯丁有一定的影响.他先后到马达乌拉(Madaura)和迦太基(Carthage)等城市从师,以法庭论辩为专业.387年皈依基督教,随后在希波(Hippo)被册封为教士(391年)和
2、主教(395年),430年病逝.2.《论基督教教义》基督教在其最初约400年间一直是只有处于完善过程中的修辞实践而没有自己真正意义上的修辞学.基督教修辞理论的空白随着《论基督教教义》(OnChristianDoctrine,397-426)一书的出版而得到填补.《论基督教教义》是奥古斯丁出任希波主教期间初期所写,是模仿西塞罗《论演说家》所写的喻意解经法的最有代表性的论著,目的在于为解释《圣经》而建立起方法论证,为宣讲《圣经》的人提供实际的指导,是一切以《圣经》为基础的宗教教义的首要指导文献,也是喻意解经法的重要文献。《论基督教教义》共分四卷:前两卷涉及从符号角度考察圣经语言从
3、而理解其内容;第三卷从实意性和比喻性语言两方面明确了含糊不清之处;第四卷享有“第一个基督教的修辞手册”的美誉,提倡将异教的修辞形式与基督教的内容结合起来,并将“模仿”作为学习雄辩术的一种方法.其中列出的布道辞,是奥古斯丁对修辞学的重大贡献。奥古斯丁在书中用心讨论的是常规的布道,也就是在洗礼、礼拜等场合向那些要么无知,要么缺乏宗教热情、要么因为思想活跃而可能受异端思想影响的会众宣讲《圣经》.他并没有刻意将基督教修辞和其他修辞传统加以区分,对他来说,使前一类修辞带上独特基督教色彩的是它与众不同的内容和价值观,以及由此而拥有的与众不同的话题.圣奥古斯丁将这些独特话题归结为“爱上帝,
4、爱邻居”这一总标题.仁爱是使基督教修辞获得统一性的主题。前言部分,圣奥古斯丁宣布他拟在书中讨论的是解读和传播《圣经》必须遵循的一些基本规则,强调这些规则对神学学生特别有用。他事先估计到有三类人会对这些规则不以为然:那些读了他的书却还是不理解这些规则的,那些理解却不懂得如何应用这些规则的,尤其是那些认为对教义的领会应该完全依赖上帝的启示及其赋予信徒的灵感,人类自己总结出来的技巧和解读规则起不了什么作用的读者。圣奥古斯丁对待前两类读者的态度反映了基督教修辞(乃至所有的宗教修辞)的一个特点:言说者往往有一种“代圣明言”或“替天布道”的意识,而这一意识经常表现为一种虔诚的自信,一种在
5、处理和受众关系时流露出的权威感,一种居高临下对受众进行启蒙开导的姿态。对于第三类读者,他对超越了具体种族或文化的“神言”和不同种族文化各自拥有的“人言”加以区别,指出不能因为上帝讲全人类都听得懂的语言而否定学习和传授“人类语言”的必要性,涉及理论和实践、学习和领悟、规则和直觉的关系等根本问题,表现出明显的理性主义倾向。《论基督教教义》的正文开宗明义,提出基督徒对于《圣经》有两大需要:1)发掘出体现在《圣经》中的神的思想;2)对所发掘出来或者说所发现的神谕加以阐发和传播,使受众豁然开朗.从这一前提出发,圣奥古斯丁在头三卷阐述了与《圣经》解读和宣讲有关的各个问题,提出了一个独特、
6、“另类”的修辞发明理论,跳出了以支撑公共话语体系为中心目的、以演说为范例、以文本生产为基本方向的古典修辞框架,转而以支撑宗教话语为根本目的、以解道/传道为范例、以文本的接受和生产为基本方向构筑起一个新的修辞模式.在这一新发明观的基础上,他遵循古典修辞理论探讨的常规程序,在卷四讨论了风格问题.信仰与发明圣奥古斯丁认为基督教话语所关注的包括物(res)和象(signa)两大类.物和象都是事物,所不同的是归类为象的事物(如词语)被用于标指其他事物,而被归类为物的则不被用于这一目的.物:同一事物根据是自指还是他指可以归属不同类别-可资爱赏(如圣父、圣子、圣灵)、可资利用(如修辞以及其
7、他世俗学识)以及赏用兼宜三个类别.圣奥古斯丁强调在基督教修辞的发明过程中,修辞者应该自觉地在信仰限定的严格范围内,以是否体现对上帝的“爱”为根本标准,寻求话题和争议点,做到“有所言,有所不言”.他在这里所提出的原则可以被推而广之,理解为修辞者应该意识到自己的发明必须也只能在由所属社群所内化的基础设定(founda-tionalassumptions)和基本原则构成的那个观念框架内进行,不可试图逾越或打破这一框架所限定的可说可辨范围.在这一点上,圣奥古斯丁对修辞发明的思考达到了希腊-罗马修辞传统未曾达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