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9113639
大小:104.81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6-25
《(衡中学案)高考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4讲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确考向把握主线课程标准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本讲主要讲述了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其演变趋势是专制集权高度发展,丞相制度被废除,增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考纲要求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理一理一、明朝废丞相设内阁1.废除丞相(1)原因:宰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2)措施:1380年,朱元璋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3)影响:秦朝以来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发展到新的高度;导致皇帝负担加重。2.设立内
2、阁(1)目的:减轻皇帝负担,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2)过程: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形成。明宣宗时内阁地位提高,大学士有了票拟权。明神宗时内阁职权加大,首辅张居正权压众臣。(3)评价:①地位,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②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君权起制约作用。二、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1.议政王大臣会议:由满洲贵族组成,是清初的最高权力机构,军国机要由其定夺,使皇权受到很大限制。2.南书房的设置(1)目的:强化君主专制,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2)
3、职权:参与机要事务,替皇帝起草谕旨。(3)影响: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皇权得到加强。3.军机处的设置(1)设置: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在宫内设军机处。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皇帝钦定。(2)职权: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传达诏令。(“跪受笔录,上传下达”)(3)特点:简、便、传、速、密。(4)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标志着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想一想1.你能图示出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措施吗?提示:2.你知道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特点吗?提示:(1)以强化君主权力为核心。(2)程度空前强
4、化。(3)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1)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是中国专制时代晚期政治形态的新变化,体现了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2)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枢权力体系的变化:三公九卿制(秦朝)→内外朝制度(汉朝)→三省六部制(隋唐)→二府三司制(宋朝)→中书一省制(元朝)→废丞相、设内阁(明朝)→增设军机处(清朝)。探究一 明代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史料一 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新唐史》史料二 大学士叶
5、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明神宗实录》史料三 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便变成了政府里的真正领袖。——钱穆《中国传统政治》史料四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问题:(1)依据史料一、四概括宰相制度的特点。(2)依据史料二、三分析明朝的内阁有何特点。[史料导读](1)史料一宰相“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表明唐朝之前宰相位高权
6、重,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2)史料二中“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史料三中“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表明明代阁臣只是皇帝的顾问,不具备宰相的权力和地位。(3)史料四表明相权对皇权能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探究一答案](1)宰相位高权重,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2)阁臣只备顾问,不具有宰相的权力和地位,一旦威胁皇权,就会招来灾祸;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史论总结]明代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项目宰
7、相制内阁制地位“百官之首”,地位巩固仅是顾问侍从权力来源制度赋予权力来源于皇帝个人的信任职权总领行政,参与决策,有属官侍从咨询为主,无决策权,无属官任免要经皇帝及大臣商议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性质国家法定中央机构不是中央正式行政机构作用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对皇权无约束力 探究二 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影响史料 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
8、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黄仁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