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讲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选择题1.(2019·安徽皖江名校联盟)明代六部不必听命于内阁,而内阁非六部不能行事,于是内阁力图控制六部,六部则钻内阁没有法定地位和权力的空子,内阁与六部之间经常互争雄长。这反映出,在明代( C )A.中央行政关系紊乱B.皇帝制度已成为摆设C.君主专制统治加强D.地方高度集权于中央[解析] 内阁与六部之间互争雄长的原因是由于内阁没有法定地位,而不是由于中央行政关系紊乱和皇帝制度已经成为摆设,故排除A、B项;没有法定地位的内阁之所以能够与六部互争雄长,主要是因为内阁是皇帝的顾问咨询机构,辅助皇帝处理政务,体现了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故选C项;题意反映了中央政治制度
2、的特点,没有涉及到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变化,不能体现地方高度集权于中央,故排除D项。2.(2019·北京朝阳期中)明成祖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随着内阁地位的上升,阁臣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称为“票拟”。宣德时期,经过内书堂训练,代替皇帝“批红”的司礼监秉笔太监也应运而生,从而形成了内阁与司礼监共理朝政的格局。这一现象表明( B )A.君主权力日渐衰落B.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变化C.宦官掌握决策权力D.内阁完全丧失议政功能[解析] 根据材料明朝阁臣在宣德时期,“形成了内阁与司礼监共理朝政的格局”,故选B项。明清是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时期,故排除A项。君主专制下,皇权至
3、高无上,决策权掌握在皇帝手中,故排除C项。材料中“阁臣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D选项不符合材料意思,故排除。3.(2019·湖北武汉市联考)明正德年间任吏部尚书的王琼说:“内阁之权渐重,无异宰相之设。六部之权渐轻,凡事多禀受内阁风旨(意旨)而后行。”材料现象( A )A.体现了皇权专制的加强B.说明内阁官位高于六部C.反映了六部直辖于内阁D.表明内阁大臣趋向专权[解析] 本题考查了明代君主专制的加强。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内阁始终不是中央一级的正式机构,所以内阁的官位不会高于六部,六部也不会直辖于内阁,内阁大臣更不可能趋向专权,故排除B、C、D项。由于内阁不是中央一级的正式机构,
4、所以“内阁之权渐重,无异宰相之设”的原因主要是借助了皇权的力量,也由此可以体现皇权专制的加强,故选A项。4.(2018·贵州黔东南州模拟)明朝诉讼回避制度对御史出巡有严格规定,明太祖时“其分巡地面果系原籍及按临之人没有仇隙,并宜回避,毋得沽恩报仇,朦胧举向”,明英宗时“一所至之处,须用防闲,未行事之先,不得接见杂人”。这些做法( B )A.消除了吏治的腐败B.客观上有利社会公平公正C.维护社会秩序稳定D.推进了国家监察制度发展[解析] 根据题干“对御史出巡有严格规定……”可知,明朝实行较为完善的司法制度有利于司法的公正公平,故B项正确;吏治的腐败是不可能消除的,此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材
5、料是古代司法制度发展的表现,与社会秩序无关,故C项错误;司法制度作为整顿吏治的重要方式,但与监察制度无直接关联,故D项错误。5.(2018·安徽马鞍山模拟)明朝时,出现了刘球、蒋钦、海瑞等一大批士大夫,他们与皇权抗争时表现出了不屈不挠、前仆后继的精神;同时,也有许多大臣撰写“青词”巴结崇道的世宗,相当部分士大大形成“阉党”。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是( D )A.宦官权力的加强B.宰相制度的废除C.士大夫信仰的丧失D.君主专制的强化[解析] 材料体现贤臣和君主之间的抗争不断,也有巴结君主以提高自身地位的大臣的出现,究其原因在于君主专制的强化,引起贤臣的不满和被一些别有用心的大臣所利用,D项符合题意
6、;A项说法较为片面,不能反映全部材料信息;材料没有涉及丞相制度的废止问题,B项不正确;C项与材料“一些士大夫与皇权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不符。6.(2018·四川南充三诊)雍正年间制定了“冲繁疲难”制度,根据各州县所处地理位置的冲或僻、政务的繁或简、赋税的完或欠、命盗案件的多或寡等四方面情况,分定全国州县为冲、繁、疲、难四类来选用官吏。四要素俱全,或一项突出者,由该省督抚于属员中拣选补授。而四项俱无者,官员由吏部补授。此制度( D )A.促进各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B.将地方行政机构划分为四个等级C.不利于德才兼备人才的选拔D.打破州县官吏都由吏部选用格局[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雍正年间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