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齐山登高上

九日齐山登高上

ID:39054716

大小:2.23 MB

页数:22页

时间:2019-06-24

九日齐山登高上_第1页
九日齐山登高上_第2页
九日齐山登高上_第3页
九日齐山登高上_第4页
九日齐山登高上_第5页
资源描述:

《九日齐山登高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九日齐山登高杜牧知人论世杜牧(803--852) 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高门士族,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杜牧晚年任中书舍人,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樊川”。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杜牧善文工诗,人称“小杜”。亦工书画,传世书迹《张好好诗》最为著名。杜牧有政治理想,但由于秉性刚直,屡受排挤,一生仕途不得志。吟诵涵咏九日齐山登高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我们知道这是一首登高诗,那作者登上齐山看到了什么景物?江涵秋影雁

2、南飞翠微菊花落晖让我们着重分析第一幅画面.“江涵秋影雁初飞,”你能用自己的话来描绘这幅画面吗?在这句诗歌中,一个“涵”字用得很好,能说说它的好处吗?涵是“沉浸”的意思,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大江像人一样张开双臂,包容万物,有着宽广的胸怀,一个“涵”字把江水给写活了。涵”字也把诗人站在高处俯视江水的动态写出来了,再加上大雁从中飞过,从而使人与水都具有了动态之美,周围环境静谧万分,动静结合,浑然一体。面对如此的美景,可谓是万水千山都是情,结合全诗,说说作者借此美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呢?借赏心悦目之美景抒愉悦畅快之心情中国的文人是非常容易动情的

3、,秋天一到就有一种“伤秋,悲秋”的情怀,(欧阳修的《秋声赋》),为何作者却心情高兴愉悦而不伤秋呢?有一位知心的朋友在这重阳美好佳节从远处赶来看往自己,心里能不高兴,即使平时心情再不好,今天也要破例一笑,破例高兴一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与客携壶上翠微山上的花儿那么多,为何作者偏爱菊,把他们插满头呢?陶渊明特别喜欢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菊花成了高洁人格的象征。用典,“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齐景公游于牛山之上,而北望齐曰:美哉国乎!郁郁蓁蓁,使古而无死者,则寡人将去此而何之?俯而泣下沾襟。古人登高,看到山川秀美,云烟满眼,往往会触景生情,感叹不已。景公游牛山,面对壮美的山

4、河,忽然有感自己一旦离开人世,美好的江山能否永保,因而独自伤感流泪。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霑衣.诗情深探有人认为这首诗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结合诗中具体词语谈谈你的理解。(提示:注意诗中“须插”、“但将”、“不用”、“何必”等词语)齐山位于池州市城南1.5公里。齐山得名,旧说有二:一说齐山十余峰等齐,故名齐山;一说唐贞元间齐映任池州刺史,“惠及于池”,“因以名其山”。该山周围5华里,形似伏虎。山上怪石磷峋,有华盖等12名洞,有醒翁等13名岩,有二峡峪等11名泉。山上自唐至清建有庙宇、书院。杜牧于唐会昌四年(844)九月刺池州,次年其友张祜前来拜望,两人一个怀有很高的抱负而在晚唐的政治环

5、境中难以得到施展,一个遭人排挤,怀才不遇,于是登齐山共度重阳,写下名篇《九日齐山登高》,其友张祜以诗和之。写作背景:结语这首诗由作者自己登临齐山兴感,联想到齐景公登临牛山落泪的故事,齐景公是感于人生无常,富贵荣华不能长久而落泪,而当时在一旁的晏子却以人世代谢,自古而然,对齐景公流泪加以嘲笑.杜牧这次登高表面看去也像晏子一样坦然,认为不必像齐景公那样为此流泪,但实际上,他的内心并不超然.长安晚秋研读赵嘏问题讨论1、首联写的是长安全景还是局部之景?为什么?首联中“凄凉”二字有什么作用?2、颔联是本诗的名句,你能说说这两句诗写景上的妙处?(写景的角度)3、颈联用了何种修辞?“紫菊”、“红莲”这两意象

6、对表现诗人的情感有什么作用?4、尾联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抒发怎样的情怀?诗情深探(一)首联:总览长安全景。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漂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思考:“凄凉”二字有什么作用?明确:诗中“凄凉”二字既属客观,也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诗情深探(二)颔联:写仰观。思考:试分析这两句诗的妙处。明确:“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独具匠心。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范仲淹《渔家傲》“羌管悠

7、悠霜满地”与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笛子一般为凄凉思乡的代名词。诗情深探(三)颈联:写俯察。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厚的主观色彩。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的枯荷,追思往日那红艳满塘的莲花,使人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而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令人想起“采菊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