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井中学+杨来娥+七下语文+伤仲永

义井中学+杨来娥+七下语文+伤仲永

ID:39019363

大小:32.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6-23

义井中学+杨来娥+七下语文+伤仲永_第1页
义井中学+杨来娥+七下语文+伤仲永_第2页
义井中学+杨来娥+七下语文+伤仲永_第3页
义井中学+杨来娥+七下语文+伤仲永_第4页
义井中学+杨来娥+七下语文+伤仲永_第5页
资源描述:

《义井中学+杨来娥+七下语文+伤仲永》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伤仲永》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学会阅读文言文。2、了解借事说理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3、懂得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在造就人才方面起决定性作用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爱迪生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

2、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二、走近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年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的诗文多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他的散文雄健峭拔,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现有《临川先生文集》、《临川集拾遗》等。三、诵读课文:1、注意字的读音:矣()泯()称()隶()扳()谒()邑()卒()焉()耶()2、读出停顿(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

3、自为其名。(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余闻之也/久。(也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四、疏通文意:1、题解:题目中的伤是哀伤,叹息之意。2、解释下列词语隶 尝 书具 异 旁近 其 以 意 一 是 就 其 观  奇 宾客  利  谒  于  使之 令 称 闻 自 复 焉 泯 然通 悟 受 贤 卒 彼其  夫 固 已 耶3、翻译下列句子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3、彼其受之天也,如此之贤也。4、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4、。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五、整体感知1、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作者对这个故事发表了什么看法?人:方仲永事:方仲永幼年天资过人,却因为他的父亲不让他学习,最后变得平庸无奇的故事。理:作者认为后天的教育对成就人才很重要。六、研读课文: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明确】第一阶段:“……可观者。”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时之闻。”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阶段:“……泯然众人矣。”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

5、人。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明确】a、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b、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七、合作探究:1、第一段为什么特别交代方仲永“世隶耕”?【明确】三字交代了方仲永的身份、家庭环境,既衬托了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又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2、写乡人,邑人和父亲的表现的作用是什么?【明确】从侧面写出了方仲永天资非凡,才思敏捷的神童形象。埋

6、下方仲永才能衰退的隐患3、“不使学”的作用有哪些?【明确】为方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点出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愚昧无知的形象。“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也点明了仲永终未成大器的原因。4、这三个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明确】a、写仲永少时天资聪明,是以“闻”的形式。b、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是以“见”的形式。c、写仲永最终沦为平庸,又是以“闻”的形式。见闻结合,使叙事显得真实可信。d、课文详写第一

7、阶段。铺陈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贪利导致他才能衰退。e、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其沦为平庸的原因,引人深思。这样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伤”这一主题。5、第二段分析:a.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明确】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b.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明确】“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c.这一段有什么作用?【明确】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能的重要性,使人们

8、正确领悟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6、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明确】作者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7、本文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作用是什么?【明确】先扬后抑。文章先抑后扬,先铺写方仲永幼年天资过人,后写他变得与普通人无异,前后互为反衬,对比鲜明,显示出放纵用才能的落差之大,突出他变为庸人的不幸结局,令人警醒、惋惜。先扬后抑的着眼点是“抑”,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