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ID:38998127

大小:18.86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6-23

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桃花源记》教学设计_第1页
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桃花源记》教学设计_第2页
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桃花源记》教学设计_第3页
资源描述:

《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桃花源记》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2.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理解文章的主题。3.学习文章曲折回环,引人入胜的写法。过程与方法1.在诵读的基础上,落实字词,疏通文章,熟知课文内容。2.通过讨论、辨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2.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设计】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我早就听说我们班的同学很优秀,今天大

2、家一定会有出色的表现,同学们说是吗?好!下面我们开始上课。上节课我们已经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疏通了《桃花源记》这篇文章的大意,老师想检查一下同学们掌握知识的情况,有信心接受老师的检查吗?(好)请同学们看屏幕:1、判断:下列说法对吗?(灯片:文中说“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桃花源人为躲避战乱,他们为何只带妻子而狠心丢下儿女?他们来此“绝境(没有出路的地方)”不是自寻死路吗?(生答,老师纠正)2、解释加点的词: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与外人间隔()3、翻译句子: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同学们回答得很准确,真棒!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理解

3、课文内容,看看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究竟是怎样的?他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二、熟读课文,质疑探究1、读课文、思考,本文线索是什么?(渔人行踪。即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来叙事的。)(灯片)师:本文的写作思路是很明晰的:发现桃花林—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作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1、2段,思考:1.渔人看到的桃花林是怎样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写桃花林的奇异是为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神秘气氛,也为写桃花源的美好作铺垫。)其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有哪些?(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小结:第

4、一节,写渔人无意间发现桃花源的入口。2、谁能说说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生答: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3.渔人从小口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4.这里的人生活得好吗?何以见得?(找描写桃花源人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5.你能用一句诗句来概括渔人进入桃花源过程的感受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小结:第二节:写渔人进入

5、桃花源,看到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6.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说明了什么?——“大惊”是什么意思?(非常吃惊)写出了桃花源人见到渔人到来非常惊异。说明桃花源与外界隔绝久远。7、桃花源中的人是怎样对待渔人的?表现了桃花源人的什么特点?(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可见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8.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9.探讨: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会说些什么?(应说的是秦末几百年以来战乱的历史。灯片)桃源人听

6、后,叹惋什么?(为桃花源外世上的动乱、黑暗而叹惋,也为老百姓过着的痛苦生活而叹惋。)5.渔人离开时,为什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他们害怕外面的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来扰乱、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第三节: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第二部分(2-3)写渔人进入、作客桃花源的经过。1.渔人离开是时为何要作记号,而且还带人来寻找呢?(这里社会生活平静,人们安居乐业,民风淳朴,热情好客,没有战争,没有剥削,人与人之间友好和睦。真是理想的社会,渔人也想让大家都能过上这样的好生活。)2.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

7、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境界。同时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3.这一段与前文哪句话相呼应?(与“不足为外人道也”一句相呼应。)第四节:写渔人再寻桃花源,终不可得三、总结文章主题1.讨论:文中所描绘的如此之美的环境,在现实生活中能找到吗?桃花源现实社会只有父子之分有君臣之别,贵贱之分只有和平劳动无兵火征战为私利而荼毒生灵、鱼肉百姓自劳自食、和睦相处你争我夺、尔虞我诈结论:现实生活中根本找到这样美好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