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痕、反思、改革文学

伤痕、反思、改革文学

ID:38975268

大小:147.50 KB

页数:22页

时间:2019-06-22

伤痕、反思、改革文学_第1页
伤痕、反思、改革文学_第2页
伤痕、反思、改革文学_第3页
伤痕、反思、改革文学_第4页
伤痕、反思、改革文学_第5页
资源描述:

《伤痕、反思、改革文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第八章:80年代小说创作第一节小说发展概况80年代小说是当代小说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它以丰富的思想意蕴、特定的历史内容和审美素质同17年小说相区别,广泛、深刻地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人对历史与现实的丰富体验、全面观照和深沉思考。从历时角度和审美形态来考察,本时期的小说可以明显地以80年代中期为界限,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以“伤痕”、“反思”、“改革”为主潮,接续17年小说创作观念。后一阶段则以“寻根”、“现代派”、“先锋”、“新写实”为主潮,反映出当代文学转型之后的发展状况。在1980年前后数年,“

2、伤痕”、“反思”和“改革”三种小说潮流接踵而至,不仅以其浩大的声势构成了新时期小说创作的第一个波峰期,还以其风靡全国的“轰动效应”,开创了新时期文学最初的辉煌。这些小说,立足于时代的政治需要,以“真实”的叙事话语和启蒙精神,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社会政治实践进行了文学上的清障工作。文学的社会政治功能在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中得到了最为淋漓尽致的发挥。任何一个经历过那个时代的“文学人”,对于那时频频出现的“洛阳纸贵”现象都会记忆犹新,并给予很高的历史评价。但也必须认识到,这是特殊时代的一种特殊现象。“十

3、年‘文革’所造成的文化沙漠现象,读者饥不择食的迫切需求,渴望缓解的心灵,以及共同度过的艰难岁月,能够产生相互间心有所通的共鸣,才是读者关注的主要原因。”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焦点的转移,小说创作的第一个波峰便在不自觉中退潮了。 一、“伤痕”、“反思”、“改革”文学(小说)由于“伤痕文学”等概念所指称的创作,主要是小说,尤其是中、短篇小说,因此,在许多情况下,它们与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等概念等同。“伤痕”、“反思”、“改革”等小说虽然各自称谓不同,但总体而言,它们在创作观念、题材

4、取舍、话语构型等方面和17年小说大体一致。其共同特点就是切合当代中国政治生活变动,凸现当代文学与当代政治的关系。 1、“伤痕小说”在七八十年代,“文革”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是无法回避的事件,也是作家思考、表达的重点。由于那时的作家都是事件的亲历者,因此,“伤痕”写作又可以看作是亲历者对历史创伤提供的“证言”。含义:是新时期的第一个文学思潮,名称源于1978年8月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发轫之作是刘心武1977年发表的《班主任》;重要作品还有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王亚平的《神圣的使命》,遇罗锦的《

5、一个冬天的童话》,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这些作品揭露了“文革”灾难,描述了人们在“文革”中的悲剧性遭遇及其在人们灵魂深处留下的难以弥合的内在创伤,通过人的苦难的叙述,否定文革,具有强烈的情感冲击力。“伤痕小说”的发轫之作是刘心武的《班主任》。当时评论界认为小说的主要价值在于通过两个精神畸形儿宋宝琦、谢慧敏的刻划,揭露了“文革”对青少年灵魂的扭曲造成的“精神内伤”。宋宝琦(宋受了“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不爱学习不思进取,沦为一个危害社会的“小流氓”。)、谢惠敏(唯上是从)分别

6、代表了不同类型的学生,一个人生形态扭曲,一个思维方式僵化。特别是后者,更有警世的作用。小说中,品学兼优的团支书谢慧敏和无书可读而堕落的宋宝琦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在对待英国作家伏尼契的《牛氓》是怎样的一部书时,她(只因看到书中有男女恋爱的插图)和宋宝琦都认为这是一部黄色书,为了保护农民的庄稼而不准别的同学带走一束麦子(做科学实验用),为了抵制资产阶级作风,天再热也绝不穿裙子,于是,小说就发出“救救被‘四人帮’坑害的孩子”的呼声。(比较:鲁迅“救救孩子”,两次呐喊虽历史背景不同,但都标志着人的觉醒、人的解放,

7、不过,鲁迅的呐喊表现了五四一代先驱者反对吃人的封建礼教而争取人的解放的愿望《文化控诉》,刘心武的呼声表现了文革过去之后,一代觉醒的知识分子要求从封建法西斯专制和愚民政策中挣脱出来的历史必然《政治控诉》。)《班主任》在当代文学史上具有特殊意义,它开启了一个新的话语时代,无论其内容设置还是叙事视点,都具有明确无误的启蒙意味。事实上,当它被确认为先驱和标示之后,它的意义也就终结了。1978年8月,《文汇报》发表了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小说讲述了“革命小将”王晓华受“文革”时期所流行的“血统论”蒙蔽而与母亲决

8、裂,最终醒悟过来,但已造成无法挽回的结局而留下终身遗憾。(故事梗概:王晓华,在文革初期是一个纯洁天真的初中学生,“革命多年的妈妈”在1969年被定为“叛徒”,她出于对革命的真诚信仰,“没有毕业就报名上山下乡”,拒收寄自妈妈的任何物品包括信件,她希望借此可与妈妈彻底决裂,获得独立的生存权利。然而,不论她如何努力,“叛徒妈妈”的阴影却始终笼罩不去,使得要求“进步”的她无法进步。当妈妈恢复了名誉和工作,晓华急切地想与妈妈团聚,然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